
刘红宇:为精准教育扶贫提供政策支持
本报讯(记者杜涛欣) “比照‘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支持政策,加强对于教育公益组织的政策扶持,为社会公益组织中的合格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包括保留志愿者学籍、保留应届生身份、报考研究生加分并优先录取、报考公务员优先录取、承认服务期间为基层工作经验等的支持,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精准教育扶贫这一高尚的公益事业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红宇向两会递交提案,建议为教育公益组织提供政策支持,以便更好服务于教育扶贫。
刘红宇认为,贫穷的代际传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天教育的缺乏。近20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即便如此,农村地区的教育依然相对落后,其师资的水平不足,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教育公益组织蓬勃发展,教育公益组织数量明显增加,工作领域也更加细化,从以前个人自发的、蜻蜓点水般的捐资捐物、短期支教,到现在涌现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扎根贫困地区,派遣全职教师长期从事一线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根据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特殊情况,持续开展精准教育扶贫。仅以较有影响力的支教组织“美丽中国”为例,自从2008年成立以来,共选拔了超过1000位志愿者前往山区全职支教两年,累计授课超过了114万课时,收益学生人次超过33万。2015-2016学年就选拔近350名志愿者前往贫困山区全职支教两年,受益学生上万人,为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还有上百家类似的教育公益组织每年派遣大量志愿者赴教育资源薄弱贫困地区从事长期支教活动。
刘红宇介绍,从1999年开始,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学支教一年。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包括支教在内的志愿服务工作。针对上述两项计划,国家还提供了包括保留志愿者学籍、保留应届生身份、报考研究生加分并优先录取、承认服务期间为基层工作经验等,以鼓励志愿者积极投身公益,服务西部。而不管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还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其招募的大都是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志愿者群体与以美丽中国为代表的致力于长期执教项目的公益组织的志愿者群体高度契合。同时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公益组织的支教确实成效斐然。
“尽管这些教育公益组织的长期支教项目为国家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作出了很好的补充,但是相对于我国广大落后的地区的需求,这样的规模仍然是杯水车薪。”刘红宇介绍,制约教育公益组织发展的,除了经费以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很多从事长期执教项目的公益组织,所招募的志愿者大都是应届毕业生。以美丽中国为例,在2015-2016学年选拔的志愿者中,有80%应届毕业生,大都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经过两年一线教学实践的磨练,大多数的志愿者都将会成长为优秀的基层教师。然而待志愿者们耕耘两年,服务期结束时,他们不仅没有任何奖励,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因为支教两年丧失应届生资格而不能落户,考公务员时不承认志愿者两年支教为基层工作经历使得岗位选择有限,因为辛勤教学导致考研准备时间仓促往往几分之差而不得不来年再战。这样无形中为教育公益事业筑上了一道藩篱,既限制了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减少了很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教育改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