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计委:生育形势符合预判医联体解决群众看病难
本报讯(记者汤瑜) 3月11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王培安和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就“十三五”开局之年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9000万目标人群能够生小孩的只有28%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不少群众反映生育“二孩”压力比较大,有哪些因素影响群众的生育意愿?
王培安表示,截至去年12月底,政策实施1年,全国住院分娩的婴儿活产数是1846万。实际生育的婴儿数量大于这个数字,因为住院分娩率达99%。“这个数字是2000年以来我国出生规模最大的一年,比‘十二五’期间年均出生人口数增加了140万。去年生育率总和达到1.7%,而新世纪以来,生育率总和一直在1.5%-1.6%之间徘徊。”他说,这些数据说明,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效果相当明显、相当乐观。
王培安强调,全面两孩政策在实施之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了深入的内部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根据研究结果,符合生两孩的目标人群是9000万。
在2013年、2015年卫计委组织了专项调查显示,有三方面原因影响生育意愿:第一,妇女的职业发展,母亲生完孩子以后的再就业和求职方面的问题;第二,婴幼儿抚育面临困难。托幼特别是3岁以下小孩的托幼资源比较缺乏,多数家庭主要靠祖辈抚育第三代;第三,经济上的压力。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在9000万目标人群里能够生小孩的只有28%。”他说,还有一个判断,在“十三五”时期全面两孩政策的影响下,每年出生人口的规模是在1700万-1900万之间波动。而去年全国住院分娩的婴儿活产数是1846万,所以,生育形势完全符合预判。
此外,王培安表示,下一步,卫计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地方经验,按照工作方案和任务分工,进一步健全完善税收、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政策,优先配置妇幼保健、托幼、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公立医疗将彻底告别
“以药补医”时代
“以药补医”在我国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今年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王贺胜表示,2017年要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这意味着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将彻底告别“以药补医”的时代。改革前,公立医院是通过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贴这三个补助渠道。改革后,取消了药品加成,变成了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核心是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目标是人民得实惠、医务工作者受鼓舞、卫生事业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
“应该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改变以前的运行机制,还是很难的。因为它既涉及了深刻的利益调整,改的是体制机制,又涉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所以,取消‘以药补医’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也是今年最难啃的硬骨头。”他说。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药补医”逐步演化成为一种逐利机制,大处方、大输液、滥用抗菌素等问题日益严重,推高了医疗费用,削弱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王贺胜表示,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他说,2016年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应该说,中国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每年降低药品费用,公立医院的药占比由2009年的46%下降到40%,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预计将再次为群众节省药品费用600亿-700亿元。
多形式医联体解决群众看病难
在谈到目前医疗联合体试点相关问题时,李斌表示,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分布也不均衡。要通过改革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她指出,通过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把现在相对比较固定的格局纵横上下联通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就可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放大优势医疗资源效应,使得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够看好病。
在基层的探索实践中,大体有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城市的医联体。主要是由三级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吸纳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参加,形成一个医联体。这样,从内在的机制上,使优质资源能够及时下基层,向基层延伸。
第二,在县域范围内比较好的一种形式叫做“医共体”。把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和医共体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预防、治疗、康复,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把县、乡、村连起来。有了医共体,居民在基层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那么不仅群众花费少,医联体、医共体也会得到相应的鼓励和奖励。
第三,专科就搞专科的联盟。专科联盟往往是跨区域的,比如说有一些眼科、儿科、妇产科这样的专科联盟。
第四,针对边远地区,开展远程医疗,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2016年,安排地方和军队的889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的1149家县医院,实现了对口帮扶国家贫困县的全覆盖。
李斌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主动有效地调整医疗资源布局,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进行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