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国工匠精神打造中国民法典

  备受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3月8日亮相两会。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从2016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首次揭开面纱,到2017年3月亮相全国两会,用了长达9个月的时间。根据计划,全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预计将于2020年完成。民法总则呼之欲出,我国将开启“民法典时代”,编纂民法典这个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有望实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根据计划,民法典编纂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编纂民法典总则编(即民法总则),争取提请本次人代会审议通过;第二步是编纂民法典各分编,争取于2020年3月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

  在民法典编纂已经拉开序幕的新形势下,亟须立法者切实担当起编纂民法典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反复打磨民法总则草案、民法典草案,努力编纂出一部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经典民法典。

  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词。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本意是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其实,“工匠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业和技术领域,也完全可以适用于立法领域。法律是立法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提高立法质量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编纂民法典更有必要弘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民法总则草案去年就曾3次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正是彰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民法是民事版的权利宣言,被称作“万法之母”。一个人从摇篮到墓地,都离不开民法的保护。民法典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重刑轻民”传统依然根深蒂固的中国,编纂民法典首先就要更新观念,强化对公民私权利的立法保障,弘扬权利平等、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契约自由等民法精神。

  编纂民法典不仅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更是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

  但立法切忌急功近利,要保持一种审慎、冷静和理性的心态。编纂民法典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立法工程,需要参与编纂的立法者培养 “雕刻法律”的良好心态,克服浮躁冒进的负面心态,需要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雕刻。作为一种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制度设计,法律其实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力量,正如萨维尼所言,法律是一种“内在的、默默起作用的力量”。雕刻法律的工匠理念与法律内敛保守的品性是颇为匹配和吻合的。法典草案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尚待完成的作品、一座尚待完善具有无限可塑性的雕塑。法律永远不会是尽善尽美的,因而法律的雕刻也是一个类似于对圆周率的求值一样,没有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

  中国的民法典编纂已经拉开序幕,希望未来的中国民法典真正成为一部经得起历史和现实拷问的精雕细琢的精品,希望所有有幸参与民法典起草和审议的立法者、专家学者,怀有一种雕刻法律般的成熟、理性、冷静的心态,一种立法者对法典特有的敬畏之心,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