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首场记者会政协委员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本报讯(记者汤瑜) 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以“政协委员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主题召开记者会。厉以宁、陈锡文、杨凯生、常振明、钱颖一等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回答记者提问。
着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谈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通常讲的结构调整不同的地方在于目的不同,就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般意义上的结构调整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一些品种数量方面的调整。
陈锡文举例说,从目前农产品供求来看,大豆是供不应求的,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大豆生产的增加;玉米现在是供过于求,因此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当调减玉米的产量,这和一般的结构性调整有联系或者说相似。
他也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多存在综合效益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它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品种数量方面的调整,而是要改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怎么推进改革?陈锡文指出,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创新:第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良种的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一直到后续的加工储运等等,都要采取一些新科技,让它产生更高的效益;第二,要去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的创新。现在城镇化推进,农业人口减少,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正在流转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但更多的地方可以看到,土地的经营权虽然没有流转,但是农民通过对土地进行托管、代耕以及购买服务等方式,也在他的小块土地上能够享受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带来的效益。
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转变是必然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口红利,我们要转变过去的发展模式,从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那么,中国如何加快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是必然的,同时也是一种机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供给侧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在于能够不断持续地释放人才红利。
“十三五”规划中专门提到人才发展战略,确立了人才发展的整体框架,在钱颖一看来,这是有深刻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钱颖一表示,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人数、本科专科录取人数、高校所有在学学生人数都是全球最高,这些快速增长是在过去十几年发生的,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几年还会有非常快速的增长。
他进一步指出,人才红利需要两方面发力:一方面,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人的创造性方面大力提高;另一方面,在现有基础条件下培养大量的、各种层次的有技能的人,这都是人力资本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