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需要行走在法律框架内
为改变我国制造业长期“大而不强”的局面,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智能制造被确定为主攻方向。在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年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制约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为使智能制造大规模普及,必须从国家层面构建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人工智能时代开启并非偶发事件,早在几年前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测试,百度的多层神经网络已经建成,微软早已经开始研发多轮人机对话。但是外人并不知道人工智能已经进化到何种程度。当云计算、大数据、积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带来的人工智能飞跃震撼性地显露在大众面前,人们突然发现,科幻片中的场景突然变得不再科幻,而是触手可及。尤其是人工智能AlphaGo击败人类的围棋大师,更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相伴而来的法律问题也急需解答,面临很多的影响和挑战。
或许,最初开发人工智能是为了方便人类生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却可能损害人类的某些权益,比如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侵犯人类的尊严与隐私、破坏人类的自由等,这必然引起专家学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思考和争辩。对于涉及人工智能的有争议的案件中,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缺乏一套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体系。仅仅针对个案,采取必要的法律解释和审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当现有法律不足以调和新事物发展对现有秩序所带来的冲突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然而,不同于以往的新立法,多数法学家对人工智能立法的担忧要远远多于期待。因为人工智能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块新领域,而且将会挑战传统法律准则,甚至这些挑战可能是颠覆性的。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调和利益冲突,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当前,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给现有的法律体系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冲突和挑战。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创制无论对于立法、司法还是行政管理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人工智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时,很多法律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就国内而言,目前人工智能法律系统仍处于初级阶段,其研制开发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人工智能法律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备的法律信息系统,及时公布各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最新学术成果,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努力突破法律解释模拟、启发式程序、自然语言理解、价值推理模拟等方面的固有局限,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应划定出清晰的标准,为司法人员提供及时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法律应该明确研发者、运营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具体案件中法律责任承担的清晰性。同时,建立维护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合理机制,加强人工智能程序审查机制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果人工智能具有了更高的“智慧”,在立法上究竟该如何赋予其地位,这将带来对现有的立法思想和体系的根本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