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网络化+信息化”新机制
努力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代化
成立于2009年7月的福保街道办事处,位于深圳市中央商务区的南端,毗邻深圳湾畔,是福田区委区政府机关所在地,面积5.01平方公里。辖区内的福田保税区更是深圳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街道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省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建设先进单位”“市综治维稳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早在2013年,福保街道办事处就以建设“平安高地、民生福地、法治化智慧型高品质的国际化先导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平安福田”的建设。
近年来,福保街道把打造平安福保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更是以“织网工程”暨“智慧福田”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着力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网络化+信息化”新机制,围绕防控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公共安全隐患三大工作重点,对街道综治中心进行改造提升、完善功能、充实人员,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推动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新路径。
夯实综治中心基础,
构建三个工作新平台
创建福保调解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福保街道办成立伊始,就按照省、市、区的统一工作部署,坚持把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成为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各类隐患、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平台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逐步把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成为“三个平台”。
一是联动工作平台。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中心主任的协调指挥下,街道司法所、派出所、租赁所、劳动站等部门直接参与,各部门纳入中心工作的总体框架,带动“六联机制”(即:重点工作联勤机制、信息工作联通机制、矛盾纠纷联调机制、社会治安联控机制、突出问题联洽机制、基层平安联创机制)具体化,全面运作。中心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工作流程,通过首接制、督办制、问责制,把中心、部门、社区、网格力量“四合为一”,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二是信息共享平台。综治中心依托街道管理运营中心,打破部门数据分割,实现综治业务部门多维联动,集数据整合、业务流转、综合监测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各类信息在综治中心进行汇总,再按照“发现问题、分析研判、分类处置、跟踪反馈”流程,形成问题处理的工作闭环,确保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治安问题及时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服务群众平台。综治中心通过集中办公,归口办理,排查重大信访维稳问题,积极主动为市、区有关部门搭建沟通平台,把群众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请到中心来,由街道中心领导主持协调会,一方面让群众充分表达诉求,另一方面由市、区部门解答疑惑,在最短的时间内答复群众的诉求,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
网格管理全域覆盖,
构建多元共治新体系
创新延伸无形触角,福保街道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按照“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福保特色的网格化管理发展路径,网格管理人员“零距离”服务社区居民,将风险隐患化解于网格之中,筑牢了守护基层平安的坚实根基。
一是网格分布规范有序。按照社区土地面积、建筑物和房屋数量及类型、实有人口数量等情况,在全市统一划分81个地理网格基础上,整合划分33个工作网格,共配备网格员81名。每个网格配有网格长、副网格长、网格长助理及网格员,除负责动态采集实有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信息外,还负责发现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公共安全隐患等工作。如今,每天在网格内采集信息、巡逻执勤、调解纠纷、排查隐患等都成为网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
二是网格管理职能多元。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将网格化管理从信息采集扩展到安全生产、城市管理、隐患排查整治、关爱人群服务、关注人员管理等业务领域,让多元社会治理工作在网格落地。采取“专管一格”和“兼管多格”相结合的方式,以网格员为骨干力量,优化整合网格内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巡防队员、司法调解员等管理服务资源,发展楼(栋)长、信息员、义工等志愿者队伍,实行治安联防、纠纷联调、隐患联治、平安联创,实现了服务群众网格化、治安防范网格化、纠纷调解网格化。
三是延伸拓展网格管理。办事处根据福田保税区的治安特点和人员构成,抓紧抓牢社会治理这根主线,有针对性地延伸网格化管理触角。在保税区创新设立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搭建起“多元共治、部门联动”园区综合环境治理新平台。中心设置联合办公区、劳动仲裁区、党群服务区、纠纷调解区、指挥处置区等5个功能区域。依托街道管理运营中心,设立园区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类信息的循环碰撞、智能推送和共享应用,集中为保税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智能服务。
融合网格化信息化,
构建综合治理新模式
汇集民智,探索求新。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创新社会服务载体,福保街道以网格化为支撑,依托街道大数据,着力打造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模式,进一步拓展“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功能。
一是“网格化+信息化”转变信息采集模式。为确保网格员及时采集、发送收集的信息,街道为每个网格员配备一台PDA移动终端(手机)。依托街道管理运营中心,使PDA终端具备了命令接收、即时对讲、日志上报等诸多功能,实现了信息、图片、录音、影像等在10秒钟之内与街道、社区管理平台随时互通对接,形成了以网格管理员为触角,无缝覆盖的信息采集、反馈网络。
二是“网格化+信息化”转变应急处置模式。网格员作为基层的最末梢神经,用网格移动终端实时在线上报矛盾纠纷、问题隐患线索,由街道管理运营中心进行研判、分发,部门快速响应、处置、反馈,后续管理运营中心进行跟踪、督办,构建了一套快速发现、快速处置的源头治理工作模式,在及时发现、解决隐患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及时管控,有效保障了辖区平安稳定。街道还把辖区内视频监控系统全部接入综治中心,实现对重点社会面的全面覆盖和即时监控。
三是“网格化+信息化”转变人口管理模式。借助全市“人、楼、房”数据库和全区居住人口自主申报系统,强化房屋分类分级分色管理、申报信息审核管理、派单跟踪绩效管理等三项管理,在提高信息采集效率的同时,促进人口管理工作向社会治理方向改进。搭建关注人群大数据库,对社区矫正人员、关爱人员等特殊人群的走访工作,街道定期生成工作任务,网格员使用移动PDA接受任务,用PDA记录工作过程,留存工作证据,同步生成工作台账,实现社区特殊人群专业网格化管理。
综合治理新模式
开创综治工作新局面
街道办事处创新“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综治模式,有力助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由被动到主动、由传统到现代、由粗放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开创了综治工作新局面。
一是综治基础工作得到夯实。规范了综治工作的业务流程,实现上级对下级信息全面的查询、汇总、分析、研判、输出等系统功能,在突破信息孤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解决了困扰基层治理的信息匮乏、协同支撑不足等问题,提高了信息综合利用水平。
二是基层信息得到及时收集。网格员把信息报送作为积极参与综合治理的自觉行为和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成为街道综治工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截至今年10月,网格员共采集上报信息8006条,其中矛盾纠纷375条、安全隐患2242条、其他信息5389条,共累计办结6219条,办结率达到77.68%。
三是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在化解矛盾纠纷和处理隐患问题过程中,网格发现一宗、上报一宗,中心受理一宗、分流一宗,部门处理一宗、反馈一宗。
四是突发事件处置快速高效。突发事件实现第一时间接报,第一时间分流,第一时间处置和反馈。今年上半年,网格反馈福田保税区某外资电子公司即将进行股权变更,300余名员工对企业发展前景产生忧虑,消极怠工。街道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在较短时间内妥善处置,“网格化+信息化”的作用和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五是社会力量参与意识增强。通过搭建综治工作多元平台,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激发了社会活力,形成了社会组织紧密配合、辖区单位大力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街道现有社区治保组织5个,物业小区治保组织2个,股份公司治保组织1个,组建了一支4119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去年,辖区接报刑事治安警情数3251宗,同比上年下降12.9%,治安秩序持续好转。
下一步,福保街道办事处在今后平安创建工作中,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平安福保体系,把福保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城区文明进步的国际化法治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