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检察室打响上海品牌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2016年11月12日,上海检察机关第二届社区检察理论论坛召开,此次论坛以“社区检察属性与功能定位”为主题,旨在加大社区检察理论调研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加深全国社区检察理论及实务工作的交流互通,建立相对统一的社区检察理论体系,促进社区检察工作的学术知晓和理论认同,提升社区检察工作队伍的理论自信。来自上海、重庆、山东、浙江的检察机关同仁围绕派驻基层检察室实务发展篇、社区检察属性篇、社区检察功能篇等三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

  社区检察是上海检察机关坚持检力下沉、延伸监督触角、加强基层法律监督的一项创新举措。自2010年6月启动试点以来,已在乡镇、街道设立检察室45家,实现对全市16个区的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活动和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全覆盖。6年多来,上海社区检察按照职能规范化、机构正规化、执法标准化、队伍专业化、保障现代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基层法律监督工作,打通检察服务下基层、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工作特色和亮点,在全国检察系统中打响了“上海品牌”。

  上海社区检察室根据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能,结合基层执法特点和法制需求,开展派出所等公安基层刑事执法活动监督,监外执行监督,基层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以及依托检察职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项工作,今年1月至9月,共办理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活动监督案件857件,办结852件,制发监督文书205份;共办理监外执行监督案件820件,办结815件,制发监督文书348份。按照“适应改革发展,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内部联动,形成检察工作整体优势;把握监督定位,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着眼法治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的要求,聚焦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立足监督定位,促进职能履行,加强法律服务,引导矛盾化解,开展社会治理工作重点项目29项,就发现的跨境赌博衍生社会问题、码头堆场内无证驾驶车辆监管等问题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汇报通报,提出堵漏建制、依法管理的建议。建立《社区检察诉讼监督案件办理工作细则》《上海检察机关派驻社区检察室窗口接待工作规范》等,以“规范化、上等级”的动态管理方式保持社区检察室的规范化水准,目前已形成一、二、三等的规范化检察室序列。组建社区检察专业人才库,注重理论与实务研究,积极提升社区检察工作能力。

  2010年以来,上海社区检察积极发挥“检察工作服务社会治理,社区群众寻求检察监督”的纽带作用,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未来法治建设进程中,社区检察将以理论研究为引擎,以创新发展为驱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监督水准和服务品质,让社区群众通过身边的检察官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公平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