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托管”不能托丢了公共性

  近来,“岳阳楼将‘承包’给企业经营”的消息在岳阳炸开了锅。多个当地自媒体公号发文,称当地政府已与某企业签订协议,转让岳阳楼景区经营权,也就是说,岳阳楼将被“托管”。

  旅游景区由民营企业按照企业化模式管理、经营,纵然经营者的目的是为了营利、赚钱,但在客观上未必就一定会增加游客的出游费用。因为相比较而言,民营企业经营旅游景区,在经营成本上要比景区由政府自营或国有企业经营少得多,这是民营企业经营旅游景区的利润空间所在。另一方面,包括岳阳楼景区在内的广大旅游景区采取“托管”,转让给民营企业经营,并不等于就脱离了政府的监管,成为法外之地。换句话说,不管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变成了谁,旅游景区始终要接受旅游主管部门以及景区所在管委会的监管,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事实上,旅游景区不管是由政府自己直接经营,或者是成立国有企业经营,还是交由民营企业经营,根本性问题是要保留景区应有的公共性、公益性等本质属性。反之,如果旅游景区没有了公共性、公益性,只剩下逐利性,那么不管是谁在经营,对游客来说都是利空。当下很多游客对旅游景区颇多微词,根本问题就是很多旅游景区失去了应有的公共性、公益性,完全在追逐经济利益。即便是政府自营旅游景区也不例外,纷纷把上涨门票当成了逐利手段,导致人们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