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商业化运作亟待法律系好“安全带”
一般情况下,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以下简称中国AOPA)对无人机驾驶员有“3个不管”:室内运行的不管;微型以下视距范围内7公斤以下无人机(视距500米、高120米以内)不管;在人烟稀少、空旷的非人口稠密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不管。普通消费者想用微型无人机给自己来张酷炫的“空中自拍”,也不必专门去考合格证。但是突破上述限制的从业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并且要在飞行前将飞行计划上报空管部门,事先申请飞行空域。由于科技含量高,不少人努力考证,却忽视了无人机操控是有风险的。
近年来,由于无人机产业发展迅速,引发人们对无人机运行安全和监管的热议。此前,2015年《中国通用航空争议解决年度观察》(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无人机安全监管成为其关注焦点。由于无人机飞行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对相关法规的不了解,无人机飞行处于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何时飞、在何地飞、由谁操控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这种“无法无天”的飞行很可能影响正常的民航飞行安全。同时,由于无人机飞行自由,导致对地面第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威胁。
为解决无人机监管无法可依的问题,2009年以来,中国民航局在民用无人机领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今年6月,国家民航局就新修订的《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进行意见征集。按照相关规定,无人机驾驶员的资质分驾驶员自行管理、行业协会管理和民航局管理3种。所飞机型要办理相关适航手续,并遵循空管规定,申报飞行计划,在合法空域飞行。
应该说,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会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法律法规提出挑战,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技术动向、加强前瞻性,及时修订具有可行性的新规则。一方面,虽然无人机带来了很多的风险,但相关部门不要只有“堵”的思维,要多想到用技术的力量,通过运用互联网先进的技术手段,做到管疏结合;另一方面,中国无人机产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很难得,而我们的思维和管理水平也应该有相应的跟进,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的无人机产业才能持续在世界市场保有竞争力。
无人机的规范管理势在必行,未来几年无人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但相关法律也亟待跟进。一个服务于低空空域民用无人机的公共监管法律体系,将引导和规范无人机行业,为无人机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保驾护航,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