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农民工亟待社会关注
30多年后,第一代农民工已经逐渐老去。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人口已经突破2.7亿,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再创新高,达到17.9%。在这批农民工中,大多早已返乡种田养孙。但还有一批人,不甘心重蹈父辈的农耕劳作,或只身一人或拖家带口“扎根”城市。南都记者采访多位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曾在去留间抉择,但最终选择留下。他们没有户口,没有社保,像是这座城市的“隐形人”。
“回不去”的农民工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其现实要比理想复杂得多。众所周知,现在农民工进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户籍限制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割。因为户籍限制,这些无论是职业岗位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和城里人无限接近的农民工,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种种困难。
“回不去”的农民工不但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问题,更严重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此绝不可小觑,亟待社会高度关注。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如何才能更加注重人的发展,让想留的农民工留下来、想回的农民工回乡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一方面,城市管理者应从各自实际出发,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工心生归属感,努力创造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使他们融入城市,享有过上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权利。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上搭好各种平台,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民工从心底上认为“水是故乡甜”,让愿意回到农村的农民工回到家乡能够体面地从事非农产业或继续务农。
笔者以为,只有从城市与农村的两端发力,拿出更具创新落实的举措,我们才有理由期待,困扰城市治理、困扰农民工群体这个改革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方可逐步缓解,乃至消除。往深层次说,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把内涵化作现实,在于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快更有力,在于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