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慈善直播”践踏法律与公益精神

  荒凉的土坡前,一群衣着破旧的当地村民站成一排,孩子们则蹲在地上。一名年轻人正从他们手里收回刚刚才发给他们的钱:每人2000元。事后,发钱男子承认,先发钱拍视频,拍完后再收回来,确实是自己所为,目的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让“粉丝多刷礼物”。现在,主播承认“伪慈善”:发钱收回只为涨粉,别人也作假。

  现如今,网络直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公益活动更是牵动人心,而“伪慈善直播”披上了直播与公益的双重外衣,其传播力更广,欺骗性亦更甚。

  贫困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的农民生活不富裕,信息不够通畅,但心地善良,性格直率,他们没想到这些口口声声来帮助他们的“好人”大张旗鼓地送钱送物,其实只是把他们当做敛财的工具。这样造假、造贫的方式,损害了凉山以及当地老百姓的形象,欺骗了当地民众的善良,而且给外界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是典型的利用村民、消费苦难、愚弄公众的弄虚作假行为。

  “伪慈善直播”不仅违背公序良俗,还触犯法律。新《慈善法》明确规定,个人不能发起公开募捐。这些人的行为已经违反《慈善法》。而且他们做“伪慈善”的行为属于用虚构事实骗取大家在金钱上进行支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取得别人的钱财,情节严重,属于一种诈骗。他们不仅通过刷礼物来完成捐款,还可以借助粉丝团体大搞微商、在直播间做广告。公益慈善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是基本原则,而“伪慈善直播”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可悲的是,若非主播们因利润不均发生内讧,相互揭发,“伪慈善直播”还会继续红下去,糊弄民众。在粉丝就是生产力的直播逻辑中,直播慈善能上热搜榜,粉丝涨得快,有了粉丝,就有了一切,已然成为“快手慈善圈”的通用法则。有个细节,事情曝光后,为了表达认错的决心,某“著名公益主播”当场喝下一瓶消毒液,随后被送往医院治疗。连道歉都是如此“直播”,夺人眼球,可见一些人想当网红、追逐名利已然是病入膏肓。

  “伪慈善直播”绝对不能道歉了事,要让一些“伪慈善直播”的主播及其平台付出相应的法律代价,更让公众明白:慈善法规不容践踏,慈善精神不容玷污,公众的爱心不能成为敛财谋私的道具,规范网络直播尤其是公益直播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