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要实现“网络问政”向至善至美发展,渐入佳境,除了政府应积极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监督机制,不断增强公民的参与、监督能力,形成一个官民互动的合作网络外,还要克服网络表达自身的一些缺陷,才能确保“网络问政”在规范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安徽省政府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安徽各市、县政府及省政府各部门要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并明确要求面向公众开放微博评论、私信以及微信留言功能,受理咨询诉求、意见建议等。记者注意到,安徽是在全国31个省份率先对政务微博微信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的省份。在内容发布上,《通知》要求,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政策信息、重要政务舆情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等,省政府微博微信要及时发布,各市、县政府及省政府各部门政务微博力争一小时内转载,微信“订阅号”不得滞后一个工作日(2016年9月12日北京青年报)。
身处信息化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时刻影响人们生活。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面普及,网络在为广大网民提供丰富资讯服务的同时,也促进网络问政的发展,从而在政府与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为网民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平台。值得欣喜的是,在“网络问政”已渐成趋势的情况下,现在有不少地方把“网络问政”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由于政务微博发展时间不长,对政务微博属性并没有形成统一界定,特别是党政机构微博和党政干部微博之间的定位和功能不清,各微博客网站对政务微博的界定范围也存在差异。一些党政机构和干部虽然开通了政务微博,却不见经常更新或缺乏实质性内容;个别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开通微博后就不闻不问,成了“空壳微博”;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和机构为了某种“形象名利”开设政务微博,摆花架子,缺乏实质性内容。多数政务微博仅仅作为单向信息发布工具,而没有充分利用微博客的互动特性,“说”得多,“听”得少,缺乏互动。说到底,政务微博,关键还是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增强社会沟通。这是政府机关和老百姓“沟通”的平台,而绝对不应是“上情下达”的新工具。
国家行政学院此前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评估报告》认为,未来政务微博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有效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与特点及与民互动的能力。对于部分政务微博的欠佳表现,如何扬长避短,研究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应该是每个电子政务从业人员的必修课。一方面,政务微博是反映社情民意最好的平台。在高效的回应中取得社会的信任,在群众的满意当中获取社会意识,在点滴服务当中凝聚社会共识,应成为政务微博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要避免“空壳微博”和“僵尸微博”,政府就应放下身段,少讲官话大话空话套话和老百姓听不懂的话,走“群众路线”,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应该说,现在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热情日趋升温,无疑在促进政府良政和善治上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规范政务微博客的使用,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作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实现“网络问政”向至善至美发展,渐入佳境,除了政府应积极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监督机制,不断增强公民的参与、监督能力,形成一个官民互动的合作网络外,还要克服网络表达自身的一些缺陷,才能确保“网络问政”在规范化轨道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