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妨将防范诈骗列为高中必修课程
近日,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新生迎来入学首考——电信诈骗知识测试,参加完测试才能继续办理入学手续。这些试题都由该校学生遭遇的真实案例进行改编,出题人也是该校曾遭遇电信诈骗的学生。共166人参加了考试,其中49人不及格,占总人数的三成,成绩最低的一名同学仅得30分,只有13人获得满分。
在大学新生报到期,携带大量学费或生活费且涉世未深的准大学生自然会成为诈骗分子的猎物。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猝死以来,已有多名准大学生沦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少则被骗几千元,多则损失几万元。从提高潜在受害群体防范能力方面讲,开展防诈骗学习及考试确有必要。虽然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但依然有推广的必要,且应提前至高中阶段,不能等到这些准大学生踏入社会上当受骗后再亡羊补牢。
应该说,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有着明显区别。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大多事情均有父母操持包办,很少接触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一些用心险恶、设计完美的电信诈骗基本上没有防范能力。而在作为步入社会桥梁的大学阶段,则考验并锻炼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交际、生活等综合能力。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准大学生恰恰处于没有免疫能力的敏感时期,包括防范诈骗在内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江湖险恶”预判不足,极易掉入诈骗者精心设计的陷阱。
由此,理当将防范诈骗列为高中必修课程,以真实案例等形式向其传输相关知识,提高其严格保护个人信息、有效识别电信诈骗的能力,并注重要求学生将相关知识普及至家庭成员,尽最大限度减少电信诈骗的潜在受害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对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普及必须摈弃应试教育的思维,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传授相关知识。
而且,该课程完全可以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或法制课堂中,无需专门开辟新的大项课程,甚至无需聘用专业教师,而由志愿者、公安人员或防诈骗专家兼任,可以说是不增加成本的知识普及课。要知道,高中阶段正是人们对新生事物感兴趣、理解快的时期,加之很多高中生已能熟练运用电子产品,开展该项课程根本不是难题。
当然,长久之计,根本之策是相关部门应强化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电话实名制和银行账户实名制,严惩泄露个人信息行为。但在电信诈骗屡禁不止,铲除电信诈骗的土壤及渠道尚需时日的背景下,以必修课形式提高学生防范能力这种权宜之计值得一试。因为,即便人们受骗后能够快速破案,能否追回损失及有效抚慰受害者尚属未知数,而最大限度地普及防诈骗知识,则可暂时减少类似徐玉玉的悲剧再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