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扶贫”引争议是对高考不公的宣泄
针对近日社会关注的江苏、湖北两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安排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安排协作计划,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并确保各省份2016年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稳中有升。
支援中西部的“高考扶贫”,出发点是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应当说没什么人会反对,即便有也不会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实施多年的“高考扶贫”却在今年的高考前夕引起了如此的巨大争议,这应是决策者没有想到的。湖北、江苏两省家长考生有意见,从直接原因上看,主要是教育部直接公开了今年“高考扶贫”的具体数字。江苏、湖北两省支援中西部高考的指标数量最多,占到总指标的一半,让家长直面看到了自己孩子的高考奶酪被动了。
事实上“高考扶贫”引起争议,最关键的是湖北、江苏的考生家长选择的参照物不是需要支援的身份,而是京津沪。长期以来,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的高考录取率高,一本录取率在全国遥遥领先。但制造高考最大不公平的京津沪却没有拿出生源指标去支援中西部,这当然让本就吃亏的湖北、江苏的家长考生更加不能接受。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考公平,“高考扶贫”只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另一方面,高考不妨采取全国一张试卷、统一阅卷、同一个分数线录取,让孩子们各凭本事去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