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何以对“复印侵权”集体无意识
今年2月,全国“扫黄打非”办下发通知,要求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严厉打击高校及周边复印店的盗版复印。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所大学周边复印店,发现大多数仍在公开承接“私人订制”复印教材业务,甚至有店家电脑里囤有上百份电子版教材,班级团购生意搞得风风火火。
大学生复印教材之风早已有之,于今为烈,从以前部分复印发展到整本复印,从以前个别复印发展到群体复印。这股流行风何以愈演愈烈,屡见不鲜?
“正版定价太高”“为了节约钱”云云,绝对不能成为可以大肆违法复印他人教材的理由。复印教材虽能让大学生及复印店老板获得很大好处,但教材编撰者及出版商的利益则被无端地盘剥,知识产权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大学生和复印店何以能共同公开做大这个“蛋糕”,且颇有恃无恐?原因正在于《著作权法》有个不可小觑的漏洞——它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可以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这就给大学生、复印店整本复印、群体复印、成系列成规模复印提供了自由裁量的空间、躲避侵权风险的避风港,执法者似乎也无可奈何。要杜绝复印教材成风,就要修补漏洞,给“合理利用”制定具体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