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对专车合法化要体现责任担当
全国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等答记者问时说,鼓励“网约车”新业态的创新和规范发展。杨传堂笑称:“网约车我也坐过。”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以“网约车”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在迅速发展。
按照现有法律规定,没有取得营运资质的车辆从事营运是非法行为,属于黑车。出租车行业涉嫌垄断经营。出租车数量不足不说,服务差强人意,拒载、甩客、宰客等问题时有出现,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大量私家车却因为找不到制度出口而闲置、空驶。这对矛盾如何化解呢?
就像杨传堂部长所说,网约车作为新生事物,给乘客带来良好体验,受到了乘客的欢迎。正视网络预约专车庞大的市场需求,并适时使之合法化,是大势所趋。交通部等相关部门将通过立法让专车获得合法身份,鼓励顺风车发展,“量体裁衣”制定新规,鼓励新业态规范发展,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这既可以激活汽车服务市场竞争,也可以盘活汽车市场资源,增加就业岗位,缓解老百姓出行难题,传递出尊重市场,回应民生需求的监管姿态。
当然,专车如何合法是个颇具技术含量的问题。专车合法固然是好事,但是专车门槛如何设置,营运资格如何认定,服务如何监管,收费如何确定,需要广泛征求民意,达成共识,形成一揽子的制度安排,寻求监管与创新的最大公约数。否则,专车门槛高了,专车合法化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专车门槛低了,乘客利益如何保证,交通秩序如何维持,这些都是问题。
政府的供给侧改革,能否落地生根,惠及民生,是衡量百姓能否分享改革红利,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关键。就专车合法化而言,老百姓也能透过这一改革,直接分享改革红利。如果交通部等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积极担责,综合考虑乘客、专车、出租车等多方利益关系,出台监管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自律作用,确保老百姓出行舒适和安全,相关问题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