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法院四项为民工程彰显价值追求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赵春艳) 225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向社会和媒体集中通报爱民、便民、利民、亲民的四大为民工程。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新闻发言人张宝武介绍,昌平法院紧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契机,认真履行审判职责,持续深化司法为民,打造让群众感受司法的温度。

诉服大厅:让当事人成为主人

  “我院以保障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为导向,以‘让当事人成为诉讼服务大厅的主人’为核心理念,经过改造,全新打造了诉讼服务、便民服务、法治宣传服务、文化涵养服务‘四位一体’的诉讼服务大厅。截止到今年1月份,新改造的大厅共接待当事人180795次。”通报会上,昌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冯玉国介绍道。

  冯玉国介绍,昌平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注重“服务群众”“涵养群众”“温暖群众”三大功能。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方形主区域两侧延伸出两条相互分隔的长廊。一走进大厅,现代的建筑风格和宽敞的立体空间立刻给人一种庄严感。大厅内部,中式暖色的格栅、篆刻着“法行国昌”的青铜方鼎、寓意“和为贵”的荷花主题墙以及水墨壁画等文化元素,营造了和谐温馨的诉讼环境和崇法守法的文化氛围。

法官社区服务团队:回应群众新期待

  “长期的法庭工作经历使我感受到大多数老百姓是很淳朴的,他们不仅需要法律上的帮助,更需要了解他们的感受、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好法官。”昌平法院东小口法庭负责人程杰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基层法庭经历,深情讲述着自己的感受。

  “程杰法官社区服务团队”现由6名法官组成,团队的成员都很年轻,除了程杰法官今年40岁以外,其他5名法官的平均年龄不到32岁并且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恪守理想,成功审理了各类疑难复杂案件,人均年结案数在300件以上,出色地完成了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社区的纠纷化解工作,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结合社区特色,尤其是“上班族”多的特点,程杰法官社区服务团队还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构建了具有社区特色的“一站两点三法庭”工作机制。

山区巡回审判:法治精神走进村民心中

  2015819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老峪沟村委会,房檐下挂着巡回法庭的条幅和国徽,院子里摆成“口”字型的桌椅。背靠着青山白云,昌平区法院山区巡回法庭第一案在这里开审。

  “过去,山区的老百姓打个官司,要花费一天时间到八十里外的法庭,交通极为不便,而巡回审判点设立后,辖区最远村的百姓离巡回审判点也只有半小时路程,极大地便利了当地百姓诉讼。”昌平法院南口法庭负责人杨卫东说。

  昌平法院山区巡回审判点,把司法服务送到老峪沟地区5个偏远山村2800余名群众的家门口。山区巡回审判点成立以来,法官已上山巡回办案10余次,审结案件3件,解释村民咨询20余次,开展主题法治宣传5次,发放宣传手册近百册。

未审工作:让法治为青春护航

  “挽救失足青少年,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顺利重返社会,是我们的工作;让青少年学法、懂法、用法,用法律的武器武装自己,做一名遵纪守法的阳光少年,是我们的职责使命,也是社会责任。”在新闻通报会上,昌平法院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负责人、“法官妈妈”李娜谈起自己的职业,充满着自豪与骄傲。

  昌平法院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201565日正式成立。成立以来,立足本职,结合审判特色,法官们在开展亲情相聚、关爱寄语、回访帮教等常规性工作之外,专门实施了多样化举措。比如,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邀请心理专家为未成年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为确保学龄未成年人在参加诉讼期间能正常上课,专门开设了“周末法庭”,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开展“爱心相伴”帮扶工作,对涉案未成年当事人提供必要的司法救助;以“青春船长,法治领航”为核心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法进校园活动;同时,积极利用媒体平台,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