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立法不仅要让公众“话事”

  今年立什么法,人大请你来话事!日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2016年立法需求社情民意调研新闻发布会。这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就一年的立法进行专门的民意调研。

  法律是民意的要求和体现,开门立法,进行民意调研,欢迎、邀请公众就立什么法、如何立法踊跃“话事”,广泛听取、参考公众意见、建议,进而把反映、符合民生利益诉求的公众意见予以充分有效吸纳,杜绝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应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立法透明度,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保障与实现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必然要求。就此而言,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

  但要意识到,开门立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征求公众意见,更在于听取、吸纳公众意见。实践中要真正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符合民心,不但要反对一些地方搞闭门造法,缺乏调研论证,不切实际的弊端,也不能满足于搞个“话事仪式”,止步于听听意见,走个过场。

  请公众就立法“话事”,对关乎社情民意的立法项目以及如何立法,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将让立法具有深厚、扎实的民意基础,也才能行之久远,但如果仅仅是止步于公开征求意见,未能真正听取、吸纳公众意见,未能及时向公众反馈意见接受采纳情况,也未能就社会矛盾焦点问题及时向公众说明解释,“征求完意见就没了下文”,就会沦为表面功夫,让开门立法“雷声大、雨点小”,不但会损伤公众参与立法的一腔热忱,也会降低立法机关良好形象,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也就难以通过立法得到有效体现。如此立法,也必然行之不远。

  要夯实“开门立法”,制定实施高质量的富有生命力的民意法律,“请人话事”只是第一步,还必须以此为契机,推动“开门立法”制度化、常态化,驶入法治化建设轨道。

  “开门立法”有法可依,是《立法法》的明确要求,但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途径和程序尚待具体规范。同时,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还是法案的审查修订,既需要原则性的规范要求,更需要具体明确的操作细则。要建立立法机关及时向社会公布立法计划、立法草案、立法目的的机制,通过各种新闻媒介、网络平台向政府部门、民主党派、团体组织、社会公众广泛征集立法项目意见和建议;要广泛宣传发动,以市民视角审视公众参与立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供政府信息、立法资料检索等方面的支持,避免社会公众对开门立法“无从说起”;要建立完善对涉及重大事项、社会公益的法律进行公开讨论、立法听证的制度;要明确立法机关收集、处理、反馈和公布公众意见的程序,建立对公众意见、建议采纳情况说明反馈的限期回应制度,并完善相关责任追究机制,切实提升立法的效率与质量。

  “开门立法”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也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让公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各种利益、诉求得以充分博弈,期待广东省立法机关在“请人话事”基础上,不断努力,将“开门立法”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透过这扇大门的开启,释放意见、凝聚共识,让人民的意志、利益都通过法律的颁布实施得以真正彰显和实现。

  @乔志峰:别把“将来我出去要告你们”当成“叫板纪委”,而是要将其当成公民的基本权利,甚至是一种另类的监督。让落马官员“告”去,天塌不下来。这不仅是一个胸襟的问题,更是“依法治国”理念的体现。

  @郭元鹏:令官方忧虑的监测结果,却令打假人兴奋不已。公众参与打假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当打假成为产业的时候,成为致富捷径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追问监管部门的缺位。

  @谭浩俊:我们并不反对,对工资增长应当有一个目标,关键在于,目标有科学性,以及围绕目标所采取的公平措施。如果各方条件都不满足,各方面的行为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影响工资真实性的各种因素不能消除,那么,纵然工资增长率再高,也不代表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提高、购买力在增强。

  @王雅蝶:做一个好的父母,有自己的意愿,却不随便给予孩子,更多时候给予孩子爱,让孩子勇敢坚强。因为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所以让孩子乘风飞翔。

  @唐伟:小的方面来说,拒诊暴露出医院在管理上的漏洞,大的方面则是对公众生命健康的漠视,对自身责任和制度规定的无视,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因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是当前监管层面的发力点和落脚点。

  @朱珉迕:对公众的科学认知来说,“民间科学”不是一种光环,需要探问的是其与科学的距离有多近。大众媒介、教育机构如果不问是非地添油加醋,只能使“民间科学”成为一剂迷魂药。 

  @江宇:“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当引以为戒,反腐利剑始终高悬头顶,必须时刻谨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莫贪,贪心必招祸”,切莫侥幸于对抗组织调查以求蒙混过关,那无异于是玩火自焚。

  @戴先任:在权责不对等之下,就有必要统一法律认识,进行顶层设计,将老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写进相关法律法规中并予以保护,不能让老龄农民工在工伤后只能悲壮地通过刘胡兰事迹来进行“精神疗伤”。

    

  @赵紫微:纪委是铲除腐败土壤,根除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重要力量。基层纪委除了要当好宣传、强调纪律的“大喇叭”,还必须成为检查基层领导干部行为的“探照灯”,要让领导干部将党的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辛凌:如今,政府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动信息化管理,各种平台、应用眼花缭乱,个人信息都在其中,这个时候,更应该问一句,云端的数据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