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消毒餐具”消消毒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出门聚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消毒餐具。一些消费者反映,有的餐馆消毒餐具标识不明显,对其能否保证卫生感到担心。媒体日前对天津等地消毒餐具质量问题进行了追踪,结果发现,消毒餐具质量参差不齐,合格标识不显,管理存在漏洞。天津市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陈云奎表示,尽管国家有了不少规定,也不排除一些不正规消毒餐具企业不执行的情况,消费者在餐馆使用消毒餐具可能会碰上不合格的餐具。

保卫舌尖上的安全,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在努力,人们有目共睹。从立法层面来看,有了“史上最严食安法”正式实施;从各地专项执法、行政作为来看,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舌尖上安全的“最后一公里”似乎还没打通,让前期的很多努力都白费了。这“最后一公里”就是餐具消毒。

当初监管部门强制推广消毒餐具之时,就是为了改变餐馆卫生状况,将餐具作为一个独立环节,由专业工厂清洗消毒,餐馆只需支付消毒餐具使用费即可。消毒餐具一经推广,就受到餐馆和消费者的青睐,皆因此举方便省事,安全性高,相比餐馆自备餐具而言,消费者对消毒餐具更放心。但是,消毒餐具黑幕被曝光也不是一次两次,甚至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曝光归曝光,恶心归恶心,监管依然不到位,消费者也依然不得不用。

要给消毒餐具“消毒”,需要的不单单是规范和标准,更应该是有效的政府监管和市场制约。有关部门要及时对消毒餐具生产企业进行核查,面对违规的餐具消毒企业,坚决不能心慈手软,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采取硬措施、实办法,对无良消毒餐具企业严惩到位,该重罚的要重罚,该停业整顿的要停业整顿。同时,还要鼓励餐饮企业自备合格餐具,将卫生把控责任交还给餐饮企业,从而缩短监管步骤,只需盯着餐饮企业即可。只有各方协作,形成合力,营造正常运转的市场环境,让踏实经营者收获诚信的好处,让违规者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真正守护好公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