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错账睡银行”亟须法治补位
江西南昌一名苏姓女子日前以支付宝向朋友还款1万元人民币,却因为一时手快,转错账号。一直解决不了问题的苏女士,随后竟然带一家人“占领”银行,还躺在银行大厅的长椅,要求索回款项。银行工作人员虽被连累而未能下班,但见到这种情况,也哭笑不得。
这件事中,银行并无过错,是苏某自己手快转错了账户,怪不得银行,虽然也有令人同情之处,但问题总有解决办法,苏某应该先与对方账户所有人沟通、协商,要求返还转错的款项,协商不成还可以提起民事起诉,要求法院判令对方返还不当得利,通过司法救济途径维护权益,挽回损失。总之,一切需依法合理解决。率领全家“占领”银行,躺在银行大厅的长椅,企图通过给银行施加压力,制造事端,来索回款项,实现自己的不合理诉求,如此“奇葩”之举,扰乱了公共场所秩序,严重影响到银行工作的正常进行,虽然是“情急之下”,却显然是“病急乱投医”,错上加错,已经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红线。
扰乱公共、单位秩序不但违法,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将构成犯罪。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均有相关规定。可见,苏某的“奇葩”之举,绝非可任性为之,除了会遭到道德的谴责,还将付出法律的代价。
对苏某的无赖“撒泼”行为,如果警方除了指责其“耍赖,不要脸”外,也和银行一样,仅是“哭笑不得”,而无任何有效措施的话,不但显得无能,还会被反斥执法“不文明”,更会助长行为人目无道德法律的“脾性”。“我不要脸,我跟你说,我从小就这样活到大,我不要脸”的说辞,虽然是一句耍赖的气话,但不能只当笑话看,而可管中窥豹,那就是法治氛围不彰,道德、法律意识长期迷失下,“我横我有理,我横我有利”的一种社会病态。
无论道德、法律,只有深入内心,才能激发遵从、信仰的力量,道德靠教育、自律,法律在宣传教育之外,更是一种他律制约。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实施,需要得到有效执行。依法治国时代,除了制定完善法律,有法可依,更要让法律长出“牙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才会具有威慑性、权威性,才能从纸面上的规定真正走进公众的心中,从而唤起、树立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治的信仰,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并以良法善治促进个人道德、公共道德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