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证件人生”尴尬需体制创新给力

日前,公安部推出了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28项措施,其中提到,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奇葩证明”和证明过多过滥的问题。据悉,公安部此次集中推出的28项措施,涉及精简群众办事提供证明材料、简化优化群众办事程序、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不跑腿、提供群众办事“一站式”综合服务等方面。在精简群众办事提供证明材料方面,公安部提出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派出所开具证明的工作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奇葩证明”和证明过多过滥问题。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部署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相关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办证多、办事难”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去年,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亮出一张“人在征(证)途(图)”,反映公民个人办证多、办证过程繁琐、办证难的问题。根据他的调研,每个人一生常用的证件就有103个,向不同的部门反复提交重复的材料,仅身份证一项就要提交73次。

国人之所以感叹证件多,最根本的并不是感叹证件数量太多了,而是在办证过程中很不舒心,办证太麻烦,经常遭遇职能部门的官僚主义的刁难,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对于办证难,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切身体验,很多基层政府因而长期饱受诟病。而“办证难”之所以成为全民“痛点”,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办证难确实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可见一斑:为了一个医疗报销,有的老年人要跑诸多单位;为了一个生育证,在异地打工的人员要找10多个部门;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有的人甚至需要千里迢迢到户籍办理处去奔波。

每一本证件、每一枚图章的正面是审批与收费的体现,背面则是权力与管制的威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窘境,是由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堡垒,造成了“信息孤岛”。一方面,“信息孤岛”的背后,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办证多”。所以只好靠公民,背着这些证件,不断地奔走于各部门之间,传递证件上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些证件大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是为了控制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当时社会管理的需要。目前这种社会管理手段显然已经落后了,也让管理相对人感觉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因此,这些遗留理应逐步被改进和创新。

国人要翻越“证件”的大山,走出“图章”的阴影,唯有寄希望于体制机制改革。最为根本的是,各级行政机关及管理机构要转职能调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做到依法设定、依法实施、依法监督、依法规范,把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同时,减少审批、减少收费,做到能放不管、能验不查、能阅不检、能免不收,把行政干预压缩到最低限。另一方面,推行政务公开,在办证程序方面,推行公开材料、公开流程、公开信息“三公开”,同时,做到条件公开、环节公示、全程开放、信息共享,把权力运行完全置于公众视线之内。一言以蔽之,改革办证难、办证多的弊病,需要各个行政部门实打实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放心间,这样方能让老百姓尽快走出“证件人生”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