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注水”不止是大学生诚信缺失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共青团员“眨眼”成共产党员、短期培训就成名校毕业……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现场,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

  “简历注水”折射出了当前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简历注水”又不单单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简历作为毕业生的一块敲门砖,是沟通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唯一的桥梁。在人才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要求与工作性质无关的条件,没有这证那证,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而用人单位为了节省工作量,也往往不要求学生出示相关获奖证明、工作鉴定等,这给部分大学生往简历“注水”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大学生抱怨说,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要求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而这又是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无法企及的。面对苛刻的用人单位,他们不得不极力包装自己。

  “简历注水”和用人单位双重造假的背后,是用人市场缺乏道德与法律规范约束的缩影。

  根治“简历注水”,一方面固然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求职简历把关、审核,同时加强学校与就业市场的双向沟通,公开共享求职者信息,规避学生造假的嫌疑,并及时曝光不诚信行为,在人才交流中心设立求职者“黑名单”制度,方便用人单位查询,以减少失信行为,从源头堵住简历“注水”。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就业市场的双方都受到约束,既对学生造假取消一定资格,又对企业假招聘行为进行相应处罚,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方,只要存在造假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其创业、贷款等实质性利益,使造假付出巨大社会、经济成本。这样才能在防止“简历注水”的同时,为“招而不聘”套上紧箍咒,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充满公平正义的就业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