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家族式”腐败要出实招出狠招
大数据分析表明,治理家族腐败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月5日发布题为《大数据2015 被查中管干部“问题清单” 近2/3违纪涉亲属》的文章,从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央纪委共发布34份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近2/3违纪涉亲属。
近年来,“一人当官、全家腐败”的家族腐败现象可谓此起彼伏,令人触目惊心。家族式腐败的本质是国家的公权沦为家族的私器,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一旦权力被家族化,其危害往往比个体腐败更大。
防控家族式腐败,就必须盯牢官员的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官员手中的权力一旦失控,就容易发生以权谋私、向家族成员进行利益输送的腐败行为,就有机会把亲情和家族利益凌驾于法律和党纪之上,将权力变现为惠及家族的实际利益。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每发生和查办一起家族式腐败,有关部门都应该认真反思和检讨制度建设的缺失,补齐制度建设上的短板,筑牢防控家族式腐败的制度防线。
防控家族式腐败,就必须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常抓不懈,提前打好预防家族腐败的“预防针”,从根本上终结家族式腐败的恶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相对于普通家庭,领导干部要对家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严治家,管好自己的亲属,修身养性,严以待人,打好“家族腐败”的预防针。同时,有关部门既要对官员进行廉政教育,也不能放松对官员家属等身边人的教育,筑牢“家庭防腐”的第一道防线。
防控家族式腐败,就必须尽快完善和推广官员家庭情况和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一直被舆论公认为是预防腐败的利器,被公众寄予厚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亟待解决两大问题,即财产公开的公开性问题和防止虚假申报的真实性问题。锁在档案柜里不敢上网公示不敢向社会公开,避重就轻、虚假申报,缺乏公开性和真实性的官员财产申报,注定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若能进一步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要求官员“晒家底”,搭建官员财产及其配偶、子女从业状况的公开信息平台,在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公示中及时增加家庭成员相关信息的公示,切实加强对官员子女、配偶等财产的监管,那么必将终结家族式腐败的“温床”。
令人触目惊心的家族式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滋生家族式腐败的“温床”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以及对防控家族式腐败的束手无策乃至无所作为。治理家族式腐败要出实招、出狠招、出绝招,不能花拳绣腿走走过场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