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浩法治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汤瑜) 1219日上午,第三届“国浩法治论坛”——“‘十三五’规划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法治思维与法律服务”在北京大学举行。

  近300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高官、法律工作者聚集于此,就“十三五”规划与“一带一路”、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中国法律服务及司法保障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争端解决的实践与趋势等核心内容展开交流与交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学术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就“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行演讲,她指出,目前世界发展面临两大趋势,一个趋势是冲突不断,国际秩序进入一个较长的重组期,全球层面的公共治理或出现巨大真空,一定程度的冲突成为常态;另一个趋势则是更公正的国际秩序将要降临,而冲突的化解、秩序的协调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鸣起在讲话中提出,顺利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要着重完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制定外国投资法、对外投资法律法规,构建中国特色援外法律制度,完善外国人服务管理、领事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要更加注重“一带一路”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新发展与新内容吸收进相关的国内立法中,为各国法律协调和趋同奠定基础,减少将来可能的法律冲突或法律障碍,努力打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此外,中华全国律协副会长、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吕红兵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及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陆续展开合作,这些领域都会遇到诸多法律问题,产生诸多法律纠纷,此时都需要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予以支撑。而律师作为涉外法律服务的一线成员,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可贵的是,律师手中的客户资源也是信息资源、资本资源、项目资源,这些资源使得律师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为参与者保驾护航,而且还能在引领促进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以推波助澜。可以预见,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律服务领军人才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显身手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