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赌”字就停机是偷懒式监管

  “和你赌一把——你认为屠呦呦会不会去瑞典领诺贝尔奖?”高先生发的这条短信,惹来了“停机之祸”。中国移动称是系统后台抽取关键字,“赌”是敏感词,需要写承诺书,保证不再发垃圾短信。高先生认为这是无理要求,拒绝了。

  不看不知道,短信敏感词还真不少。除了“赌”外,“银行卡”“暴力”“毒品”“财产”“金额”“发票”等都属于敏感词。高先生并非第一个“躺着中枪”的,近来有大量网友在互联网上反映称,因发送短信而遭运营商暂停短信功能,情形与高先生颇为相似。

  对此,运营商给出的解释是,对于包含广告、黄赌毒等敏感词汇的短信,系统会自动进行屏蔽,符合工信部对垃圾短信的相关规定和电信条例等。的确,电信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淫秽、色情、赌博、暴力”等内容的信息,同时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现电信网络中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本条例第五十七条所列内容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不过,法律赋予运营商监管权,并不意味着后者就可以为所欲为。

  把运营商的行为和法律规定进行对照,不难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根据规定,运营商监管的对象是“明显属于”违规内容的信息。单凭一个“赌”字,显然不能断定短信是否“明显违规”,中国移动的做法无疑有些过当;第二,电信条例要求运营商采取的措施是“停止传输,保存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并不包括“停机、写承诺书”。这些行为属于运营商单方面制定的霸王条款,没有法律依据。

  诚然,垃圾短信泛滥,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运营商形象乃至社会稳定,运营商有责任和义务对短信息进行充分过滤。但也应看到,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技术不是万能的,面对复杂的实际情况,不能只依靠系统后台机械地逢“暴力”就拦截,含“赌”字就停机。

  2010年初,工信部宣布开始部署第二阶段整治手机涉黄工作时,北京联通曾表示,成立专门治理小组来负责手机短信检查工作,系统认定有嫌疑的黄色低俗短信,人工还会再次过滤,从而做到不会“滥杀无辜”。从实际情况来看,运营商并没有真正增加人工二次过滤的环节。单纯依赖技术过滤一停了之,固然省去了人力成本,却大大增加了“误伤”的概率,许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无辜停机。这种做法属于典型的偷懒式监管,运营商完全站在自身的立场出发,“宁可错杀,也不放过”,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规避风险,而无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整治垃圾短信和保障客户通信,二者同样重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运营商的约束和管理,促使其加大投入,人防技防相结合,确保对垃圾短信的精准打击,在履行监管职责、净化电信秩序的同时,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