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24小时不吃饭”别沦为一场秀

    中国扶贫基金会1012日启动“饥饿24小时公益体验活动”,倡导人们在世界粮食日和中国扶贫日的24小时不吃饭,用体验饥饿的方式关注贫困并捐出一天餐费帮助受饥饿困扰的儿童。

    然而,这个动机良好的倡议公布后,网上却褒贬不一,有人点赞,也有人认为不靠谱,更有甚者将扶贫基金这种倡议戏称为“饥饿游戏”,认为“倡导24小时不吃饭”只是一场秀而已。舆论的不以为然,或许饱含着民众的热切期待。毋庸置疑,扶贫基金会呼吁关注、关爱饥饿人群与贫困弱势人群的倡议初衷,肯定是值得称赞的。但这种倡议更多地停留在行为层面上,比较而言,参与者在“饿”一整天后完成了自己的“心理指标”,而后又是重复温饱无忧的生活,如同前几年曾被舆论整得沸沸扬扬的“冰桶挑战赛”,让参与者通过冰水淋灌体会渐冻症患者的痛楚,继而参与到慈善救济的队伍中,同样未能超脱行为层面,没有持久的关注力。

    体验饥饿,还应从深层次探寻饥荒成因,并让每个人的头脑和灵魂都能感知到受饥饿困扰群体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唤起更广泛的社会乃至国家行动。特别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唤起人们同情弱者的爱心善意和扶危济困的责任担当。这不仅需要舆论宣传、政府引领和环境助推,还需要公平便捷、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营造扶贫济困的时代风尚。

  总之,质疑“倡导24小时不吃饭”的实际效果,并非是对这场公益活动的动机与可行性的否定,而是对确保体验效果的分析与提醒,抑或是助推对慈善事业和扶贫工作的再审视。理解善意、酌力参与、不走过场、拓展效力,应该是人们正确对待这场“饥饿游戏”的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