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被罚277次:京东缴的是罚款还是保护费?

    因为销售的一款奢侈品品牌涉嫌价格欺诈,京东商城近日收到50万元的行政处罚单。记者日前通过北京企业信用信息网搜索发现,3年来,京东商城遭北京工商部门处罚达到277次,罚款约300万元。记者注意到,京东被工商处罚的原因大多集中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方面。

    京东真是“祸不单行”,前两天被爆的自买自卖、虚报销售业绩的“刷单”疑云,尚未散去,又被爆出被工商部门处罚50万元。而且,京东最近两次被处罚,都发生在今年3月—323日,8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其罚款7万元;326日,又因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罚款1万元。联想到3年累计被罚277次,我们不由得追问:京东凭什么屡次挑战监管?已有如此多不良记录的京东,难道还要“不良”下去吗?

    诚信才是经商之根本。价格透明化,也本应是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之一。然而,像京东等电商,却通过虚构原价格再打折、先涨价再打折、有低价无实货等手段,进行虚假促销,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消费者不仅不能获得实惠,反而花出了比原价更高的“促销价”购买商品或服务。电商如此促销,当属价格欺诈无疑,不仅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丢失了企业的商誉。工商部门予以罚款等行政处罚,显然是众望所归。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一个又一个罚单,都没有罚住京东的欺诈,没有罚出京东的诚意?原因恐在于罚款较轻。从报道来看,除了最新的一笔50万罚款外,在近三年北京市工商部门对京东的行政处罚中,京东被处罚的金额最少的一次为3000元,最多的一次罚款加罚没也只有36万元。

    当行政处罚力度太轻,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守法成本,电商“价格战”走上涉嫌欺诈之路,也就会成为必然。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资本如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所以,哪怕3年累计被罚277次,如果不能罚得其心惊肉痛,京东仍然敢于屡次挑战监管。而“高举轻放”式的处罚,折射出的仍然是监管无力、法律失威。

    在电商成熟与法制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像京东这样大搞价格欺诈的行为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会被罚得倾家荡产。我们也应如此,消协甚至可以代表消费者提起公诉。或许我们罚款的用意在于惩前毖后,妄图让商家积极整改,下不为例,可我们某些行业的竞争环境恶劣,远没达到健康竞争的程度。消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价格欺诈,能在予以较轻处罚之余,指望商家的道德自觉吗?不客气地说,罚款较轻,然后依然故我,被处罚的商家缴纳的反而不像罚款,而是“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