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全面”是历史转型的关键抉择
自2014年12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时间,“四个全面”举世瞩目。
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小康、改革、法治、治党,就是不断探索的成果。新一届党中央成立以来,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新的部署,作出了宏大的战略布局与战略规划,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思维与高超的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是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期的关键抉择。“四个全面”彼此关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一个国家人民的富裕安康是执政党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国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与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逐步消除区域不平衡与城乡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必经之路。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各项事业发展都进入了关键期,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制度改革与创新已迫在眉睫。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的选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创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突破制度瓶颈;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顺利开拓中国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道路的重要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法治是重要保障。面对社会运行中遇到的矛盾,法律是根本准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超越法律之上。法律的尊严一旦被践踏,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无法保障。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道路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历史的选择。然而,面对8000多万党员,如果不从严治党,就有可能会失去民心,会面临执政危机。从严治党,正是为了保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只有从严治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在中国道路上一帆风顺。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上,中国已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防力量稳步推进,外交形势一片大好,国际贸易逐年攀升;国内,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文化实力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坚持“四个全面”,以继续保持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巨大挑战。国际之间的角逐并未减退,各种敌对势力仍然存在;国内腐败问题根深蒂固,贫富差距较为严重,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医疗、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亟待破解。这就要求坚持“四个全面”,以保证各项问题的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新的战略布局,勾勒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下,坚持“四个全面”,是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
@寇宇龙:立法法修正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它更是在提醒政府,不只是税应由立法来定,应依法而收,在政府施政的所有领域,都应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法治之下,权力的运行才能回归正常轨道。
@薛家明:环保部门一方面利用全社会的监督,扩大监管的触角,让不守法无处遁形。另一方面,用曝光、拆除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排除行政的掣肘。唯有如此,才能让守法成为常态、底线。
@宋祖礼:“多判人贩死刑”对打拐而言并没有太大价值,真正建设性的,则是在各方关注下不断增大的“买方犯罪成本”及其道德成本。这是社会关注催生的解决之道,也应该是该话题的合理延展方向。
@长安濮存:为官者,面对微信红包满天飞,不要心痒痒,不要学时髦,手痒痒,要有“坐得住庙堂”的清净之心,看淡名利,看淡“微红包”,这样才能够真正拒收装着“贿赂”的微信红包。
@朱志:数据造假不简简单单是诚信道德的问题,直接反映出的是某些地方官场生态的畸变,以及某些官员不务实的作风和扭曲的政绩观。当官场充满了虚假与欺骗之时,留下的只是一串串谎言,最终所背负的也毕竟是一声声骂名。
@李晓亮:不穿囚服,避免先入为主的舆论审判,看似事小,也无多少操作上的难度,却是贯彻无罪推定和程序正义的关键一环。如果真能扎实推进,哪怕是“脱衣去帽”这种去标签化的一小步,也是真实可触摸的法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