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民意要避免形式主义

公共政策事关公共利益,吸纳公众意见自然应是题中之义。然而,长期以来,“拍脑门”的决策层出不穷,罔顾民意。最终往往导致政策与民意相悖,脱离群众,以致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国务院常务会听取了2014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汇报,提出了要完善公共决策吸纳民意机制。在公共政策频出问题,公民参与决策热情不断高涨的当下,此举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近年来,政府在吸纳民意上已有很大改进,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吸纳民意上也的确成绩斐然。然而,在一些吸纳民意的主要渠道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形式主义在作怪,致使良好的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被用来制造“伪民意”。

毫无疑问,当下最为重要的吸纳民意的机制是人大制度与政协制度。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代表着人民的意见,是政府吸纳民意从而做出科学决策的基础。可是,有的代表、委员忙于本职工作,基层调研时间不足,难以真正了解民意;有的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提案,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即便是有了一些反馈,解决结果并不对外公开。这就很容易导致吸纳民意机制的失效,甚至使得一些建议议案成为摆设。

听证会是吸纳民意的又一机制。听证权,是公众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听证会的设置本是吸纳民意,使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实现社会公正。遗憾的是,近年来不少听证会却沦为一种形式,甚至出现了“听证专业户”,使得“听证会”沦落为“花瓶”,其产生的是“伪民意”,与真民意相去甚远。可以看到,现实中有时“伪民意”已成为谋取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的“遮羞布”。

新闻舆论是吸纳民意较为常见的渠道。代表舆论、反映舆论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因此,新闻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实践中,有的部分在制定政策时只有简单的会议和领导的“拍脑门”,公开与透明不见了。这种情况下,公共政策是否真的维护公共利益就值得怀疑。

公众来信是近年来吸纳民意的新形式。自互联网出现后,电子政务已成为政府办公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市长信箱、书记信箱,以此吸纳民意。可惜的是,有的市长信箱、书记信箱却成为摆设,公众反映的意见得不到有效反馈。

吸纳民意的机制当然不只这些,但通过这几个主要渠道就足以可见,公共政策要真正吸纳民意,就要坚决避免形式主义。首先,针对一些公众关注的政策制定,有关部门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进行切实的调研,掌握真正的民意。其次,要避免“官样文章”,不管是对代表、委员的反馈,还是对新闻媒体或普通公众意见的反馈,都应坦诚,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再次,是否吸纳了民意、吸纳民意程度如何,应由第三方来进行评价,而不能陷入“自卖自夸”的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吸纳民意还要注意防止被利益集团所利用。当下舆论环境复杂,各种利益掺杂的所谓“民意”鱼龙混杂。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吸纳真正的民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有经过认真的调研,公开透明的程序,调动公共参与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