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就是要让人生充满信心

北京市三中院对琼瑶诉于正等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于正的《宫锁连城》超出了合理借鉴的边界,构成对原告作品《梅花烙》小说及剧本的改编,判决于正10日内公开向琼瑶道歉,4家出品方停止对《宫锁连城》的复制、传播和发行,5被告共计赔偿500万元。对此,琼瑶第一时间发表感性回应:“谢谢内地的法律,让我对人生恢复了信心。”(20141226日《北京青年报》)

琼瑶诉于正等侵害著作权案一审胜诉,虽然于正方表示将依法提起上诉,一审判决尚未最终生效,这起沸沸扬扬的著作权纠纷从法律上讲也并未尘埃落定,但琼瑶所言的法律“让我对人生恢复了信心”,还是足以让公众生发无限共鸣和感慨。

法律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是法律的应有之义。人类从原始野蛮的丛林社会,进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法律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法律“治国理政”和权利保护的社会治理规则功能,让人类生活逐渐摆脱野蛮无序的丛林法则,让人类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秩序和科学文明。这其中,法律通过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合理有效规范,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并厘清其行使边界,使社会交往井然有序,使权利自由、公平正义得以实现,使受损的权利得以救济、受伤的公平正义得以填补。正是因为人们沐浴在法律对公平正义坚定捍卫、对权利自由坚实保护的阳光下,始终保持安宁、稳定、和谐、自由的工作生活状态,才会对人生恢复乃至充满了信心。

法律作为“公平良善之术”,本质是公平正义。人们对法律满怀敬意,对生活充满信心,是法治社会的特征、要素和使命,也是检验一国法治成色的重要标准。而法治就是一种生活经验,人们对法治的信任、信仰不可能仰仗表面的说教和鼓吹,更要靠具体司法,即对具体的法尤其是法的适用的经验。司法正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的法治,是公平正义的可视载体,这是一种实用理性。

因而,只有公正司法,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提升社会整体幸福生活指数,才能让社会公众逐渐累积起法治的信仰。否则,人们将对社会的公平正义,对司法公信、司法改革乃至“依法治国”本身产生怀疑、失去信心,进而对社会、对人生也失去应有的旨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