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法治文化建设入民心

因煤而兴、因煤而衰、因煤而痛,201111月,“百年煤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成为江苏省唯一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转型,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百姓的殷切希望。如何完成从“灰色”到“绿色”转变,成为贾汪区政府近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

发展要有软环境。为此,贾汪区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规范公权、保障民权,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生态,为当地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近年来,贾汪区通过“法律六进”和法治文化“一镇一品”建设等一系列,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先后荣获了“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江苏省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区”等称号。

产业、城市、生态和社会转型是否成功?效果如何?人民是否满意对政府工作评价的唯一标准。贾汪区政府实施的一系列转型政策效果如何?在村民那里也能找到答案。

对贾汪区潘安湖街道瓦店村的村民来说,困扰他们多年的村庄环境,随着环境整治工程的全面启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此之前,瓦店村临矿临街,村体老旧,村庄环境一直为村民诟病。

“新建了花坛,种树,修路,有了农家书屋,配置了健身娱乐设施、路口重点部位安装了治安监控摄像头……”谈起这些自整治工程以来村里的变化,该村村民如数家珍。

在贾汪区,“惠民实事”不仅在区里,也走进了乡镇。该区各乡镇结合实际情况,相应确定了各自的法治惠民工程。如:该区大泉镇确定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落实便民惠民举措等十件法治惠民实事,使之接地气、贴民意。

为了不流于形式,将每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贾汪区委、区政府对各部门的相关工作规定了办理时限,同时采取明察暗访、考核通报等形式,督促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

半年前,42岁的贾汪区塔山镇张场村村民王省年,因感觉自家宅基地被邻居新建的房子侵占了一些,多次气冲冲找对方理论。双方争吵无果后,王省年没有善罢甘休,多次到镇里、区里反映情况。

“两家吵闹为一墙,不禁使人笑断肠,邻里相处应和睦,让他一墙又何妨……”谁也没想到,让上访几次的王省年解开疙瘩的,竟然是墙上的一句诗。

有次干完农活回来,王省年看见村头墙上写了这样一首“墙头诗”,本打算瞧瞧热闹,没承想墙上的诗句击中了他的内心。“静下来想想,都是乡里乡亲的,吃亏就是福。”当天,王省年找到村干部主动要求和解。

墙头诗是贾汪区在探索和创新法治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特色品牌。目前,该区塔山镇已经建成了10余处法治墙头诗一条街、法治墙头诗长廊。另外,贾汪区还打造了潘安湖法治广场、马庄村农民乐团、老矿鹿守稳家庭演出队、张场村金色夕阳服务队等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自贾汪区首届法治文化艺术节启动以来,贾汪区每年都会举办法治文化艺术节和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电子屏、展板、宣传单、法律讲座、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干部群众宣传法治,弘扬法治文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