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力破解共享经济“好借难还”困局

  近期有网友发视频称,在骑行共享单车结束后还车时,即便停放在系统划定的“运营区”内,仍提示“不在运营区内”,就连最初扫码的地方也无法归还,多次尝试无果后只能交10元调度费。网友随即引发热议。对此,涉事共享单车方面表示,该用户开锁的地点已在该车型的试点运营范围外,虽然用户扫码时App已有弹窗提醒,但提示方式还应更醒目,目前已免除了该用户的调度费。

  在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等便民设施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大型商圈、交通枢纽、文旅景区等场景广泛覆盖,有效解决了用户的充电焦虑和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现实中,“想还充电宝却发现机柜满了”“共享单车停在P点仍还车失败”等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共享经济在运营管理与服务优化方面的短板。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共享服务痛点凸显,其中共享充电宝归还难和计费异常引发消费者不满。此类问题不仅导致消费者承受额外经济支出,更严重破坏消费体验,消解用户对共享经济模式的信任基础。共享经济作为以便利与效率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商业模式,当前出现的服务失范现象,本质上是企业在技术运维、服务流程设计、应急机制建设等运营管理环节存在漏洞,暴露出部分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过程中服务意识的缺失与责任担当的弱化。

  要改善这一现状,建立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信用契约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自身服务质量负责。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优化设备归还系统,确保其稳定可靠、操作便捷,避免因系统漏洞给用户带来困扰。同时,在计费规则、服务范围等方面做到信息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用户也应遵守使用规则,履行相应义务。比如,在使用共享单车时,按照规定区域停放车辆,不随意破坏共享单车。可通过建立双向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将信用评级与企业的市场准入、用户的使用权益挂钩,促使双方自觉遵守契约,共同维护共享经济的良好秩序。

  地方行业自律公约的实践与推广,也是破解共享设备“好借难还”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期推出的《北京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为例,其中明确规定共享充电宝机柜应保证足够空位,确保消费者能及时现场归还;消费者因归还网点少、机柜无空位等原因难以及时归还时,企业核实后应暂停计费。这些条款直击共享充电宝“好借难还”的痛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可行性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设备使用频率,科学配置归还设备与充电站,合理控制空置率,既能满足用户归还需求,又能避免资源浪费。在长效性方面,行业协会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公约落实情况,对违反公约的企业进行惩戒,同时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对公约条款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破解共享经济“好借难还”的困局,需要企业、用户和行业组织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双向信用契约机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增强彼此信任;借助地方行业自律公约的实践与推广,规范企业运营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共享经济真正实现便民不添堵,持续释放其经济活力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