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利剑斩断网络谣言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入人们的生活,其中不乏网络谣言的身影。甚至一些网络账号以无中生有、翻炒旧闻等方式,编造突发事件、公共政策等谣言,误导公众,造成恐慌。相较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网络谣言呈现传播“碎片化”、内容“情感化”、后果“公共化”等新特征。
网络空间虽虚拟,却绝非法外之地。当各种谣言在网络蔓延,不仅会搅乱民众认知、引发社会恐慌,更会侵蚀政府公信力、破坏社会秩序。不久前,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工作,聚焦涉企业、涉民生、涉警情等关键领域,以全链条打击、多维度治理的法治思维,通过侦破舆情敲诈大案、部署 “净网”“护网”专项行动、曝光典型案例,斩断谣言传播链条,此举既是对违法者的强力震慑,更构建起守护网络空间安全与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屏障。
公安机关持续开展的打击整治工作,以明确的法律依据为支撑,让每一起案件的查处都成为法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将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列为违法行为,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及罚款;若谣言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大规模恐慌、导致公共资源浪费等,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面临刑事处罚。
持续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意义远不止于“惩戒违法者”,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维护,对公共利益的坚实守护。对企业而言,依法整治舆情敲诈等行为,能帮助企业挣脱“谣言绑架”的束缚,将更多精力聚焦于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为市场发展注入稳定动能。对公众而言,及时清理虚假信息,可有效避免人们因被误导作出错误判断,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减少谣言带来的困扰。对社会而言,斩断谣言传播链条,能够有效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让网络空间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盈。
说到底,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互联网才能健康蓬勃发展。相关部门要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对网络谣言露头就打,同时要深挖不良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切断谣言传播链,精准打击相关经营者、获利者,铲除网络谣言的寄生土壤,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