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黑飞”折了低空经济的翅膀
江苏苏州景区直升机坠落致1死4伤,内蒙古观光飞机故障致3人受伤,陕西西安直升机坠毁造成3人遇难……近期频发的低空飞行事故,暴露出低空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黑飞”隐忧。这些惨痛教训深刻警示我们,低空经济绝非“法外之地”,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作为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兴领域,低空经济以“强链条、广融合、深辐射”的产业特性,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竞逐的新赛道。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个别企业为追逐短期利益,无视法规标准,存在无资质运营、超范围飞行、使用不合规机型等“黑飞”行为。这不仅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更在透支整个产业的发展潜力,侵蚀着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
“黑飞”行为背后是层层叠加的风险。一些通航公司将注册地设在农田空地,既无规范起降场地,也缺乏必要维护设施,却敢让游客乘坐直升机“俯瞰山河”。更有甚者,将安全底线让位于利益算计。某景区直升机曾创下每天超8小时、每10分钟一班的高强度运行纪录,由此给游客带来的安全风险可想而知。
更令人忧心的是,“黑飞”已形成环环相扣的违规链条。为压缩成本,部分企业刻意选用价格仅为双发机型十分之一的单发直升机,在人口稠密地区开发游览项目。一些航校宣称“30小时即可拿证”,培养的飞行员远未达到商业运营标准。还有的公司以“飞行训练”名义申请航线,实则违规开展观光业务,打政策“擦边球”。
乱象滋生之处,往往是监管的薄弱环节。当前低空经济发展迅猛,相应的法规标准、监管手段需进一步跟上,避免让一些环节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此外,动态监管能力不足也给了“黑飞”可乘之机,现有监管多依赖企业自行申报资质,对实际运营情况缺乏实时监控。游客更是“两眼一抹黑”,难以查证企业和飞行员真实资质,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安全盲区。更为关键的是,对违规企业的惩戒常停留在小额罚款层面,导致部分企业心存侥幸,甚至认为“多违一条或少违一条没区别”,助长了“黑飞”的嚣张气焰。
要让低空经济飞得稳、飞得远,就必须以最严标准筑牢安全防线。一方面,强化源头管控,对通航企业的运行基地、机型标准、飞行员资质实行穿透式核查,对涉嫌无资质、超范围运营,坚决予以清退处罚。另一方面,要加强飞行员培训和考核,严格执行“商业驾驶员执照需至少500小时飞行经历时间”等硬性标准,绝不能让“速成飞行员”拿人命开玩笑。
监管的眼睛也要亮起来、活起来。比如,充分利用北斗定位、电子围栏等科技手段,对低空飞行活动实施全程监控,构建“空中电子眼”监管网络;加快推动空中游览运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出台,明确企业主体责任、监管部门职责和游客权利,让每一次飞行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整治“黑飞”不能止于“罚酒三杯”,既要严格依法处罚,让违规者真正“疼”起来,更要将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禁止其参与低空经济相关项目。一旦酿成安全事故,坚决追究刑事责任,让漠视生命者付出应有代价。消费者也应增强安全意识,主动核查企业资质,拒绝选择低价违规的飞行项目,用实际行动倒逼企业规范运营。
低空经济的发展潜力令人憧憬,但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前提和底线。唯有以刚性约束斩断“黑飞”链条,这片新兴领域才能行稳致远,飞向更广阔的未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