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不容AI破坏

  一些外卖店的“烟火气”,竟是靠修图造假堆出来的。近来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发帖称点到了“新型幽灵店”的外卖。一些精致惹眼的AI设计门店图,营造出餐馆排起长队的热闹氛围,然而现实中打着“堂食”标签的人气店,实则是与图片大相径庭的小作坊,让不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担忧。

  在电商平台可以看到,AI修图给外卖店“换脸”的操作,早已形成成熟的套路。一张模糊的作坊照片,经算法拉伸、渲染、叠加素材,转瞬就能变成“连锁品牌旗舰店”;后厨的污渍被一键消除,灶台的油腻被替换成不锈钢反光,甚至能凭空“生成”不存在的堂食座位和食客。

  “视觉幻术”的危害,远不止货不对板那么简单。消费者被精美图片吸引下单,拿到的却是从无证作坊里制作出来的餐食,油盐酱醋的来源、食材的新鲜度、加工环境的卫生状况,全是未知数。更可怕的是,这些店铺往往打着“网红爆款”“匠心手作”的旗号,用虚拟的“烟火气”掩盖真实的脏乱差,让食品安全的防线形同虚设。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支撑起这一虚假表象的灰色产业链。在电商平台上,仅需数十元就能购入“AI精修套餐”,从门店到菜品图全包办,商家不仅明目张胆标注“保证平台通过”,甚至公然承诺“无营业执照也能开店”。直接为违规经营“开绿灯”的操作,无疑是对市场监管底线的公然挑衅。更有甚者,推出“改到过审为止”的定制服务,看似“贴心”,实则是手把手教商家钻平台漏洞,让审核机制成了可以花钱绕过的“摆设”,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的健康与信任。

  审核商家资质、核验店铺真实性,是平台必须守住的底线。但现实是,一些平台的审核机制对图片过度依赖,对“AI修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给黑作坊留下“操作空间”。有从业者透露,只要图片“看起来合规”,营业执照的地址与实际经营地是否一致、后厨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往往无人深究。部分平台为了追求入驻量和交易额,把审核变成“走过场”,甚至默许“修图过关”,沦为黑作坊的“帮凶”。

  值得警惕的是,技术的便利正在放大这类问题。AI修图让造假成本越来越低,识别造假的难度却越来越大。打击“幽灵外卖”,不能只靠消费者“火眼金睛”,更需要监管的“雷霆手段”。一方面,斩断灰色产业链,对提供AI修图造假、代办违规入驻的商家和个人,依法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压实平台责任,明确审核不严的处罚标准,倒逼平台从被动审核转向主动升级审核技术,用AI识别AI造假,用大数据追踪异常店铺,用人工复核切实堵住食品安全漏洞。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监管技术跑赢造假技术。应探索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核查机制,对平台上的高销量、高好评店铺,随机开展实地突击检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精准比对营业执照地址与实际经营地的差异;推动“阳光厨房”建设,让后厨直播成为标配,让AI修图彻底失去用武之地。总之,唯有让虚拟图片与真实后厨“严丝合缝”,才能让黑作坊无处遁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平台守责、监管发力、技术向善同频共振,各方合力严防、严管、严控外卖食品安全风险,外卖行业的发展才能够规范有序,从而让消费者点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