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民声当“杂音”

  小区业主在业主群反映物业履职不力,被社区干部定性为“蓄意制造矛盾”;村民在政务平台投诉灌溉设施故障,被工作人员判定为“过度放大问题”……一些基层干部面对群众诉求时,习惯性以“舆情管控”的思维审视,将正常的民意表达视作需要压制的“杂音”,这种认知偏差正持续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根基。

  将民声等同于杂音,本质是回避矛盾的“鸵鸟心态”作祟。部分干部秉持“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宁”的错误逻辑,认为只要压制声音就能消除问题,却忽视了群众诉求不会因沉默而自动消解。某乡镇村民多次投诉垃圾中转站异味扰民,当地干部长期以“正在协调”为由拖延处置,直至群众集体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才发现民怨已堆积成“堰塞湖”。最终不仅需投入数倍于初始整改的资金,更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这种“以堵代疏”的应对方式,看似暂时“平息”了舆论,实则为更大矛盾埋下隐患。

  从更深层来看,将民声视为麻烦,暴露了双重问题。其一,是“官本位”思想的遗存。部分干部习惯于“我说你听”的单向管理模式,将群众合理诉求视为对自身权威的挑战,遇有质疑便觉“颜面受损”,忘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其二,是治理能力不足的现实折射。面对多元化民意表达,一些干部既无法区分合理诉求与恶意炒作的边界,又缺乏化解矛盾的能力手段,便选择以“一刀切”的简单化方式回避问题,由此进一步引发了群众的不满情绪。

  民声从来不是治理的阻碍,而是施政的“晴雨表”。群众在网络平台反映的实际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提及的合理诉求,恰恰是政策落地的“薄弱环节”、服务优化的“关键靶点”。当群众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诉求时,这些声音如同精密的探测器,揭示出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与现实需求的落差。例如,对于个别地方基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呼声,指向的是社会保障体系在末端落实中的结构性短板;对于有些老旧小区改造的诉求,反映出城市规划在历史衔接与民生需求匹配上的滞后性。

  群众诉求不仅是治理问题的信号,更是政策迭代升级的重要依据。当各地主动将民意纳入决策视野,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专业研判,将分散的个体诉求提炼为可操作的政策方案,就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跨越。这种治理模式的转变,不仅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更能通过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最终推动治理精度与群众获得感的同步提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的呼声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唯有摒弃管控思维、强化服务意识,克服回避心态、提升解决能力,才能让民声真正成为党群干群同心同向的和谐共鸣,而非需要压制的异质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