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职业代退”背后的重重套路
据媒体报道,北京的陈先生原本计划前往海南三亚旅游,但因故未能成行,为降低经济损失,他在二手交易平台挂出预订的酒店房间转让信息,没想到,第一个联系他的不是想要入住酒店的游客,而是声称可以帮他退款的人,对方表示只需200元服务费。在二手交易平台,除了酒店、机票,代退服务的业务还涵盖游戏充值、话费充值、保险保单、教育培训、婚姻介绍、医疗美容、舞蹈健身等各领域,甚至形成“职业代退”的“黑灰产”。
酒店房费、机票费、游戏费、保险费等领域的退款,本是普通的消费场景,一些人却从中找到生财之道,做起“职业代退”的生意,由此折射出消费维权仍存在较大困境——维权渠道不通畅,导致维权效率低、难度大。比如不久前,一则“演唱会前夕亲人离世退票被拒”的话题引发关注,购票人向票务平台提交了亲属死亡证明申请退票,却被以“购票页已注明不支持退换”为由拒绝,虽然在事件发酵后平台最终退还票款,但距离购票人提出退票申请已过去9个月。
既如此,那么帮助消费者维权可以成为“职业代退”存在的理由吗?事实并非这样。“职业代退”的套路重重,其中一类是反复致电商家,通过软硬兼施强迫退款,包括制造虚假证据,在社交平台发布企业负面信息,以投诉、诉讼为名威胁相关企业,由此给属地行政监管部门增加巨大压力,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地方营商环境。
另一类是不法分子借“职业代退”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不少消费者被“职业代退”要求签订委托协议、下载App、提供个人信息等,结果损失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消费者被要求“充值返现”,先充钱才能退钱;有的消费者因提供了个人信息被冒名借贷、套现,或信息被转卖。提供“代退”服务的多为个人或非法机构,消费者一旦遭遇退费骗局,很难维权。一些消费者寄希望于花“小钱”保“大钱”,结果被诈骗造成个人财产进一步损失。
由此可见,“假”代退是纯诈骗,非法获取消费者信息,营造退费骗局;“真”代退即职业代退人已形成产业链,通过伪造证据、威胁诉讼施压等手段完成操作,无论是哪种方法都不可取。
针对“职业代退”乱象,一方面,二手交易平台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相关违法信息的审核力度,监测异常交易行为;另一方面,有关平台、商家应进一步完善退款规则,合理合法处理退款要求,提供便捷的在线退费通道,减少消费者因流程复杂、维权困难而寻求外部代退服务的需求。消费者在维权退费时,也应通过官方渠道协商,协商不成可向消协投诉或通过诉讼等方式解决,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