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不能逾越法律边界

  “这辈子没机会真入伍,先整个‘电子军装’过把瘾”“AI一键让我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圆了我儿时梦”“体验一下穿上警服抓人的样子,帅气吗”……近期,AI生成的“军装照”“警察抓人照”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用户上传照片即可轻松“变身”。

  技术本无原罪,但应用需有边界。军人、警察的制服不仅是职业标识,更是国家权威和公共信任的象征。当AI技术将庄重的制服变为“电子玩具”,当执法场景被编排成“搞笑段子”,表面看是满足个体的虚拟体验,实则消解了职业的神圣性和社会的敬畏感。技术可以模拟形象,但绝不能模拟尊严;娱乐可以创造快乐,但绝不能创造虚无。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这种“换装游戏”可能成为社会认知的毒药。虚假的军人、警察形象一旦泛滥,会模糊公众对真实执法行为的判断。试想,当网络上充斥着拿烟喝酒的“AI军人”、虚构案情的“AI警察”,现实中的军人、警察执行任务时,公众的第一反应是信任还是质疑?技术的“拟真性”恰恰放大了其破坏性,从而瓦解社会共识的基石。

  法律的红线早已明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我国对特殊职业形象的保护有法可依。但问题在于,面对海量的用户生成内容,平台的事前审核往往力不从心,AI开发者的伦理约束也常让位于流量争夺。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用户以“娱乐无罪”为盾牌,将法律意识抛诸脑后。技术的中立性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就像刀具可以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使用者是否心存敬畏。

  治理这一乱象需要多维度破题。首先,平台应升级“技术+人工”的双重过滤机制,对军人、警察制服、徽章等特征建立识别模型,从源头拦截违规内容;其次,AI开发者需在训练数据中剔除可能侵权的素材,并在生成界面设置法律警示。更重要的是,应推动“职业形象保护”进入全民普法教育,让公众意识到,军人、警察制服不是流量道具,其背后是无数人的奉献与牺牲。

  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人性而非消解人性。当我们用AI“穿上”军装时,不应只看到滤镜里的“帅气”,更该思考这身制服在现实中的分量。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拥抱技术创新的勇气,也需要守护职业尊严的自觉。在数字时代,我们对军人、警察的致敬,不应是轻佻的“电子扮演”,而应是屏幕外真实的尊重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