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治理让网络“烂梗”远离青少年

  “夺笋啊”“鸡你太美”“笑鼠了”“修勾”……暑假里,类似的网络热词以更高频次出现在青少年的朋友圈中,出现在了他们的暑假作业里,也出现在和父母的对话中。家长群里,有人感慨,因为接不住“梗”,和孩子一聊天就聊死,亲子沟通越来越难。当然,也有人不免担忧,这些流行“梗”不仅正在消弭语言的细腻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网络“梗”是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符号,是特定语境下产生的流行表达,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源自谐音改写,或来自热点事件衍生,或通过语义转化制造趣味。不少网络“梗”是青少年的社交工具,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青少年倾向于采用“直击痛点”的表达方式,而网络“梗”恰巧迎合了他们符号化、简单化表达的喜好,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情感共鸣,也使得青少年对“梗”格外青睐。

  然而,梗有优劣之分,优质的“梗”不仅诙谐幽默,更洋溢着正能量,像“逆行者”“银发力量”“打call”等,能够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奋勇向前。但那些无聊且恶俗的“烂梗”,却会给青少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旦青少年深受这类网络语言的浸染,便容易干扰既有的语言教育体系,对其规范用语形成冲击,加剧沟通障碍,甚至沦为“烂梗”的传播者、规范语言的“失语者”。更严重的是,部分“烂梗”已触及道德与法律边界,涉黄涉暴的网言网语充斥着对他人的冒犯与不尊重,扭曲青少年对文明表达的认知。

  让网络“烂梗”远离青少年需要网络平台积极应对。低俗网络“梗”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与深入思考的社会问题。整治网络“烂梗”,网络平台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对网络语言的审核力度,斩断“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传播链条,绝不能让算法成为“烂梗”肆意扩散的幕后推手。同时,要加大惩戒力度,对涉黄涉暴等低俗表达坚决予以取缔,进一步规范网络用语。

  让网络“烂梗”远离青少年还需要家校同时发力。当低俗网络用语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成为学生口头语时,当家长与孩子因“梗”出现沟通困难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应当反思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学校教师需通过经典阅读、诗文创作等活动,加深青少年对语言美的感知,以生动表达引导帮助学生明是非、识美丑。家长应以身作则摒弃低俗语言,通过亲子阅读、佳作共赏,营造洋溢着书香气息的家庭“语言花园”,增强孩子对低俗“烂梗”的免疫力。

  网言网语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但网络绝非法外之地,网言网语更需恪守文明底线,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些奇言怪语、胡言乱语、污言秽语,不仅背离语言规范,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悖。只有努力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积极营造健康语言环境,不让粗制滥造的“黑话烂梗”流向更广的空间,才能让更多优秀文化涵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