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扎胎钉”扎破旅游经济的诚信根基
时值旅游旺季,“扎胎”与“扎胎钉”频现热搜。有游客自驾途中轮胎莫名被扎,景区周边“恰巧”有高价修车点;有民宿周边屡现“事故区”,背后指向特定救援车辆。这些小小的钉子,扎破的不仅是汽车轮胎,更是游客对目的地的信任与地方苦心经营的旅游口碑。
“扎胎钉”的背后,往往藏着扭曲的利益链条。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补一次胎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一天“接待”几单,收益远超正常收入。于是乎,路面成了“陷阱场”,修车铺成了“收割机”,一些人靠着“守株待兔”的伎俩牟取暴利。
但他们算错了更重要的一笔账:眼前的蝇头小利,换走的是地方旅游的长远未来。轮胎破了能补,信任破了难圆。游客或许会为一次补胎买单,但绝不会在一个坑人的地方二次消费。
许多被曝“扎胎”的地方,本有山水之胜、文化之韵,完全可以靠美景、靠服务、靠特色赢得市场,却因几颗钉子自毁长城。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短视行为背后,是对旅游经济规律的漠视。
“扎胎”成了热词,不只是个别商户的问题,更暴露出监管的短板。有游客反映,投诉后往往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对“高频案发路段”缺乏有效监控,对修车铺的异常客流量疏于排查。不出事不重视、出了事轻处理的态度,客观上纵容了不法行为的滋生,造成对游客权益的伤害。
旅游市场的治理,最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行业乱象的放任,就是对地方品牌的自毁。有些地方斥巨资打造景区和节庆活动,却在这些“小事”上掉以轻心,殊不知口碑的积累需要十年功,毁掉却可能只在一瞬间。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更是“口碑经济”。游客的脚就是最好的投票器。近年来,各地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为发展旅游业下了不少功夫。但若在“最后一公里”让游客遭遇“扎胎”之坑、宰客之痛,前期投入再多也可能付诸东流。
整治“扎胎”乱象,必须跳出“一阵风”式的治理窠臼。技术层面要先行一步,在事故高发路段实现监控全覆盖,让不法行为有据可查。监管力度要持续加码,对景区周边修车铺、救援机构开展常态化排查,对“异常客源”“天价收费”等线索深挖彻查,形成“不敢为”的震慑。同时,要扎紧制度笼子,建立旅游行业“黑名单”制度,明确扎胎宰客等行为的惩戒标准,让失信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此外,还要畅通投诉维权的“绿色通道”,让游客的合理诉求有人接、有人办、有回音。
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永远系于诚信。旅游经济要行稳致远,就得让“赚快钱”的小聪明让位于“谋长远”的大格局,让“算小账”的短视算计臣服于“顾大局”的长远眼光。千万不能让“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更不能让几颗钉子毁掉一方水土的口碑。唯有守住诚信底线不松动、织密监管网络不松懈、厚植服务意识不懈怠,才能让每一位游客来得放心、游得舒心、回得开心,让旅游经济在诚信的沃土上根深叶茂、持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