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亿万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对群众“幼有所育”期盼的积极回应。

  据介绍,这一政策预计惠及约1200万名幼儿。这意味着,千万家庭的育儿账本上将减去一笔实实在在的支出。单是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国家财政就将新增投入约200亿元,而这200亿元,正化作千万家庭口袋里少花的“真金白银”。这份政策“红包”既是对群众“幼有所育”期盼的积极回应,更彰显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更多童年。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2023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1%,较2013年前提高了23.6个百分点,“入园难”问题得到显著缓解。但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支出仍是许多家庭的重要负担,特别是公办优质资源相对集中、普惠性资源覆盖不足等问题,让部分家庭在孩子“人生第一课”面前倍感压力。

  此次免费政策的推行,立足“逐步”二字,体现了政策的务实性,也展现了持续发力的决心。从学前一年起步,抓住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降低了家庭的即时负担,为孩子顺利过渡到义务教育阶段筑牢基础。这一举措将学前教育进一步纳入公共服务范畴,通过政府投入的增加,让每个孩子都能更公平地享有启蒙教育的机会,正是民生政策温暖底色的生动体现。

  免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需要始终把握好免费与质量的平衡,避免陷入“低水平免费”的误区。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普惠性资源、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超过90%,为免费政策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接下来,政策的关键在于将“免费”与“提质”同步推进。一方面,要把新增财政投入重点投向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准入、培训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水平,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投身学前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坚守教育规律,杜绝“小学化”倾向,通过游戏化教学、生活化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培养习惯、启迪智慧。同时,要加强对办园质量的规范引导,无论是公办园还是参与普惠服务的民办园,都应在课程设置、安全管理、环境创设等方面守住质量底线。

  免费学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投入、资源调配、管理监督等多个环节。在资金保障上,要明确各级财政的分担机制,确保经费足额到位、专款专用,让幼儿园没有后顾之忧。在管理服务上,要简化流程、公开透明,通过收费公示、家长监督等方式,让免费政策清晰可感,避免隐性支出。在社会参与上,要鼓励家庭、社区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不仅在园内接受优质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中也能受到科学引导。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随着政策的落地,定将有更多孩子在阳光雨露下开启美好的童年,为人生成长打下坚实基础。这既是每个家庭的幸福所系,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