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入侵管制区域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全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已经达到187.5万架。今年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接近60.8万架,而仅有超过22.5万人拥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
为了追求更加吸引人乃至震撼的航拍画面,不少无人机飞手会选择到机场净空保护区、军事管理区等进行“黑飞”,殊不知,这种行为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据媒体报道,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无人机爱好者李某为了博取关注,获取更多网络流量,操控具备远程高清摄像功能的无人机,非法拍摄某部队雷达站部署及某集团军机关驻地整体部署,并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其个人社交平台。经鉴定,李某非法拍摄的视频包含一项“机密级”事项、一项“秘密级”事项。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以刺探的方式非法获取二项国家秘密,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0个月。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大海表示,军事基地和军舰属于重要军事管理区,是禁止拍照和传播的,相关军事管理区对应空域一定范围内均属于管制空域,违法违规在相关空域“黑飞”及航拍将面临罚款、没收实施违规飞行的无人机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他进一步介绍,根据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除了军事管理区外,机场及周边一定范围区域、国界线、核设施控制区域、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区域、天文台、雷达站等监控设施区域及相关空域均是应当划设为管制空域的范围。
该案中的一个情节是,当事人拍摄相关视频后还上传到社交平台。于大海表示,当事人不慎或故意拍摄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为博取眼球获得网上流量在网上大规模传播的,其行为已经违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公民有对国家秘密保密的义务,拍摄涉密内容在网上传播有可能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等。
需要强调的是,无人机“黑飞”一旦造成国防战备资源损失,还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据报道,2023年12月,某测绘公司在未取得空域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指派未取得民用无人机驾驶执照的林某进行无人机测绘工作。林某在操作无人机航拍时,被空军雷达监测识别为异常空情,随后动用人员装备进行查证处置,造成国防战备资源损失。
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廊坊市人民检察院提起的这起侵害国防和军事利益民事公益诉讼案进行公开宣判。法院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判决被告某测绘公司及林某赔偿国防战备资源损失12万余元,并通过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于大海特别强调,由于微型无人机已经成为潮流玩具,为避免触及国家法律,在户外飞行无人机要注意周围环境和标志,避免到明确的管制区域飞行和航拍;严格禁止将无人机用于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应当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相应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
“空域并非法外之地,要清楚使用边界,对禁止利用无人机实施的行为,《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有明确规定,无人机飞手要加强学习和关注。”于大海律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