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儿童读物变“毒物”

  据报道,天津市民张先生在某平台购买了一本名为《××找不同》的童书,书的封面上写着“适合3至6岁儿童阅读”。本想着趁周末享受亲子阅读时光的张先生,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却“越读感觉越不对劲”,“翻着翻着,书中人物出现了许多儿童不宜行为,比如竖中指、抽烟等,孩子看到了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根本无法解释。”

  儿童读物,本应是孩子们开启知识大门、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钥匙,是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汲取养分的精神食粮。然而,如今市场上部分儿童读物却沦为“毒物”,将霸凌描述为正当行为,把妈妈写成“敌人关系”,充斥着暴力、恐怖、不良行为示范等元素,令人愕然。不健康的内容会扭曲未成年人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诱发行为模仿。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未来。

  儿童读物沦为“毒物”,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一些出版社放弃了对内容的严格审核,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自身对于呵护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同时,在图书上市前,针对儿童读物的审核缺乏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和科学的评估机制,导致一些看似没问题,实则存在心理隐患的内容得以通过。在售卖环节,电商平台和实体店对图书的分级展示和年龄提示不够明确,让家长和孩子难以选择适合的读物。在治理方面,对违规出版社和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渠道,使得不良出版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戒。

  要让儿童读物回归纯净,出版社应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剔除不良内容,并在图书正式出版前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读。探索应用AI深度审查技术,训练人工智能识别危害和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内容。建立行业黑名单,对多次违规或者严重违规的出版单位,永久禁入儿童内容读物领域。

  明确分级阅读标准也至关重要。儿童在不同阶段认知特点差异很大,分级阅读标准能够让孩子读的书符合其认知特点,减少不适合年龄的内容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在协同治理环节,要加强多部门联动执法,由新闻出版、市场监管、教育、网信等多部门建立常态化的联合执法与信息共享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推动出版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行业公约形成良性行业生态。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在选书和阅读过程中要扮演好重要角色,重点选择教育部门的推荐读物以及适合该年龄段阅读的读物,培养孩子树立正确阅读习惯,使其真正能够从阅读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促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