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养生直播的“亲情陷阱”

  一场看似温馨的“养生讲座”,一个号称“老干部专用”的保健品,几句“叔叔阿姨”的亲昵称呼,就可能让老年人掏出积蓄购买价格虚高的“神药”。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近期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揭露了私域直播间针对老年人的新型营销陷阱。这些藏在微信群、小程序里的直播间,正在用“温情+伪科学”的组合拳,击垮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这些直播间往往披着“健康关怀”的外衣。他们先以免费鸡蛋、社区义诊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加入微信群,再通过所谓的“专家讲座”进行洗脑式营销。据报道,北京一退休职工被拉进一个“中老年健康交流群”,群主每天嘘寒问暖,还安排“专家”视频问诊,最终花了两万多元购买“抗癌神药”,结果发现只是普通保健品。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营销策略,让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营销手段精准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独居老人渴望关怀,慢性病患者寻求治愈希望,节俭一辈子的老人难以抗拒“限时优惠”。很多老年人不是不知道可能是骗局,但在孤独感和死亡焦虑的双重作用下,他们宁愿选择相信。这种情感营销的危害性远超普通虚假广告,它不仅在掏空老人的钱包,更在透支他们的信任感。

  私域直播的隐蔽性让监管面临新挑战。与传统电视购物不同,这些直播间藏身于微信群、企业微信等封闭空间,监管难度大增。更有甚者,有些直播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卖“降糖神茶”,明天就换成“抗癌秘方”,让人防不胜防。

  值得反思的是,老年人缘何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主要目标?除了骗术高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情感支持和健康服务还存在缺口。与其一味指责老年人容易上当,不如思考对老年人的关爱是否足够。子女的日常关心是最好的“防骗疫苗”,多陪父母聊聊家常,听听他们的养生见闻,往往能及时发现异常。社区可以组织正规医疗团队开展健康讲座,用科学知识武装老年人。此外,还需要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手段,比如建立“银发直播间”白名单制度,鼓励平台运用AI技术识别违规话术。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个人、家庭、社会要共同面对的命题。只有持续关注老年人需求,努力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便捷、温馨的生活环境,才能让养生直播骗局彻底失去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