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靶向发力整治微短剧盗版乱象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微短剧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应用使用时长已追平即时通讯。市场繁荣背后,微短剧盗版乱象也日益凸显。在某电商平台,商家公然以“1元购2万部+日更”套餐吸引用户,一些新剧上线当天即遭同步盗播。

  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新动能。然而,繁荣背后暗藏阴影,微短剧盗版乱象不仅侵蚀创作者权益,更破坏行业生态。整治微短剧盗版,亟须多措并举,构建技术、法律、行业、用户协同的治理体系。

  微短剧盗版的泛滥,折射出多重矛盾。从供给端看,低成本、高产出的商业模式让部分创作者陷入“速成”陷阱,为盗版提供了素材源头;从需求端看,部分观众对版权的漠视与低价诱惑的驱使,形成“消费洼地”;从传播链条看,跨境平台、隐蔽“小程序”等技术壁垒,为盗版微短剧提供了灰色空间。这种恶性循环,既阻碍了优质内容的孵化,也损害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网络视听行业新增企业12.57万家,若盗版问题不根治,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将被扼杀。

  技术赋能是治理的基础。正版平台应深化数字水印、AI监测等技术应用,构建内容“溯源链”,从生产到传播实现全链条保护。例如,通过算法实时识别盗版链接并自动下架,利用区块链技术固化版权证据。

  依法打击是治理的保障。我国著作权法明确盗版的法律责任,但跨境执法、隐蔽取证仍存在难点。应推进国际协作,打击境外盗版平台;完善“惩罚性赔偿”标准,量化侵权成本,如参考“经济损失+维权费用”的复合计算模式。

  行业自律是治理的关键。微短剧平台可探索建立“版权联盟”,共享黑名单数据,推行“信用监管”制度,将违规制作方纳入行业禁入名单。同时,通过普法宣传、优质内容推广,培养公众正确的消费习惯。例如,推出会员优惠、限时免费活动,降低观看门槛,引导用户从“低价盗版”转向“价值付费”。

  整治微短剧盗版,绝非单一维度的战役。技术筑牢防线、法律重拳出击、行业凝聚共识、用户转变观念缺一不可。唯有构建“制度健全、保护有力、创新活跃”的生态,才能让微短剧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真正成为传播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的优质载体。期待多方协同靶向发力,让创意之光不被盗版阴影遮蔽,推动网络视听行业迈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