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无理由”也应“守底线”
近期媒体报道,辽宁沈阳某职业技术学校60多名学生网购运动会服装,穿后以“质量问题”退货退款,导致商家损失8000元、商品链接被封禁三个月。这并非孤例:去年12月,河北石家庄某职业学院学生集体退回7件污渍明显、吊牌摘除的演出服。
运动会班服、舞台演出服穿后即退,甚至污渍未清便寄回。这类“表演式退货”看似“活用”规则,实质是诚信缺失与规则认知偏差的体现。涉事多为职业院校学生,或许初衷是“节省成本”,却忽视了“退货自由”应以不损害他人权益为前提。当“穿后即退”成习惯,模糊的不仅是商品退换的边界,更是诚信履约与投机取巧的分界线。
为何这些学生会集体选择“表演式退货”?除了个体认知偏差,还存在教育环节对诚实守信意识的传导存在缺位。学校与家庭有责任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生活中的担当。
在教育之外,规则本身的执行漏洞更需正视。“七天无理由退货”机制,本是电商平台为保护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所释放的善意,旨在给消费者一定的“后悔期”,却被某些人当作“薅羊毛”的套利工具。更有甚者,部分平台为追求用户体验,对商家采取“一刀切”封店措施,却对恶意退货者网开一面。与此同时,现行法律对“恶意退货”缺乏明确界定,导致此类行为成本几乎为零,形成“失信者无代价,守规者遭重创”的荒诞局面。
若任由“表演式退货”泛滥,规则成为可随意拉伸的“橡皮筋”,诚信便成了任人揉捏的“软柿子”,最终受害的将是整个社会。商家为弥补损失,只能提高商品价格、收紧售后政策,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七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将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蜕变为侵蚀社会诚信的隐患。
遏制这股歪风,电商平台应建立精细化审核机制,对服装、电子等易产生争议的品类增加人工查验环节,重点核查商品完整性;为商家开通24小时紧急申诉通道,引入第三方评审团避免误判;同时将高频退货行为纳入信用体系,对多次违规者实施服务降级。法律层面,需尽快明确“恶意退货”的认定标准,让投机者付出应有代价。学校更要痛定思痛,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规则不是用来钻的漏洞,而是必须敬畏的红线。
“无理由”不是“无底线”,消费自由不等于为所欲为。一次次“退货闹剧”警示我们,诚信缺失不分身份地位,规则失守必将伤及每一个人。唯有让法律长出牙齿、让平台守住底线、让教育厚植诚信,才能让“七天无理由退货”真正成为公平交易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