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制护航师德师风建设

  近日,北京一高校教授宫某被举报涉嫌性骚扰学生、泄露保研试题等师德失范行为,引发关注。对此,涉事高校接连发布两则情况通报,给予宫某开除党籍处分,作出撤销其教授职称、解除聘用等决定。

  宫某的所作所为,堪称师德失范的“教科书式反面案例”。作为机械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不仅利用导师权力对学生实施性骚扰,还涉嫌操纵保研录取、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这种将学术资源私有化的行为,让公平竞争的赛场沦为权力寻租的暗箱,严重践踏了教育公平与学术伦理,暴露出师生关系中结构性权力失衡。

  涉事高校的“雷霆手段”堪称应对典范。从“当日立案、次日停职”的快速响应,到封存财务凭证、约谈相关人员的缜密调查,再到开除党籍、撤职等严厉处罚,展现出高校治理的新范式。这种“零容忍”态度与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形成有力呼应,尤其是对“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等行为的严惩,为其他高校树立了标杆,更向全社会宣告:师德红线不容触碰,教育净土不容污染。

  然而,事件中暴露出的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师生关系异化等深层问题,仍需高校建立更完善的长效机制。尽管《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已明确师德底线,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护短”“避重就轻”等现象。公众期待的,不仅是对失范者的严惩,更是对制度漏洞的修补。如何防止科研经费被挪用?如何建立师生交往的负面清单?如何打破导师“一言堂”的权力格局?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系统性反思。

  师德建设从来不是高校的独角戏。此次事件中,举报学生常某某的勇气令人敬佩,100多页的举报材料,是对学术不端最有力的控诉。但在现实中,更多学生因处于弱势地位、害怕打击报复而选择沉默。这就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匿名举报机制、心理辅导机制,为学生撑腰打气。同时,家长的监督、社会的舆论,都是推动教育环境净化的重要力量。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让师德失范者无处遁形。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需要建立“不敢失范、不能失范、不想失范”的体制机制。在教师准入环节,应将“品德筛查”关口前置,将职业操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在日常管理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让学生评教、同行监督、社会反馈成为师德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权力结构上,打破行政职务与学术权力的交织,避免“绝对权力”滋生腐败。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师道尊严真正得以彰显。

  宫某事件虽已落幕,但思考不应止步。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若树已腐朽、云染污浊、灵魂不洁,何谈立德树人?只有让家长敢于追问、学生勇于发声、公众持续监督、制度刚性约束共同发挥作用,织牢织密监督之网,才能让教育的星空永葆澄澈,让立德树人的使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