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演员”灰色地带亟待规制
“配合您演戏,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领导同事、情侣闺蜜,专业保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有许多自称“家庭演员团队”“生活演员经纪人”的账号,发帖引流招揽生意。他们宣称可以满足雇主在特定场景的需求,以角色扮演方式充当某人的父母、伴侣、朋友、领导等。这些“出租自己”的人也被称为“生活演员”“家庭演员”。(4月10日《法治日报》)
从假扮父母应对催婚的尴尬,到冒充情侣参加聚会的虚情假意,甚至虚构亲属关系骗取钱财的恶劣行径,眼下“家庭演员”行业在灰色地带肆意滋生,这场由金钱精心编织的“角色扮演”游戏,不仅是对道德底线的肆意挑战,更潜藏着诸多法律风险与安全隐患。
“家庭演员”服务的本质,是雇主通过购买服务来逃避现实压力,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虚假关系。更严重的是,当服务涉及伪造证件、诈骗等违法行为时,演员极易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事实上,“家庭演员”行业的诸多“服务”均已涉嫌违法。伪造结婚证、虚构亲属关系等行为可能触犯刑法,而协助未成年人开房、伪造学校通知等则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灰色服务正在悄然成为新型诈骗手段的温床。犯罪分子巧妙利用“家庭演员”的专业性,精心设计话术剧本,使诈骗行为更具迷惑性。当受害者如梦初醒发现真相时,往往已遭受重大财产损失,追悔莫及。
整治“家庭演员”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首要任务是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明确服务边界与禁止条款。可参照演艺经纪行业成熟的管理模式,要求从业者持证上岗,建立详细的服务档案与信用评价体系。对于涉及未成年人、伪造证件等敏感业务,应设置强制报告与严格审查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平台监管同样不可或缺。社交平台应加强对“家庭演员”相关账号的严格审核,禁止其发布虚假宣传与违规服务信息。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常态化内容巡查,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号等处罚措施。同时,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的良好氛围。
此外,还应通过宣传典型案例,向公众揭示“家庭演员”服务背后的法律风险与道德隐患,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与家庭观。
规范“家庭演员”这一行业,不仅需要法律利剑斩断乱象,更需要建立真实、健康的人际关系。唯有推动法律监管、平台监督、自我约束共同发力,倡导通过平等善意的沟通、健康的社交方式来解决家庭成员相处、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才能防止这场“角色扮演”游戏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