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涉企检查 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召开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及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情况新闻发布会。该局明确将全面推行承诺免检制度、推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广使用“执法+监督”数字应用等,给企业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
涉企检查有着现实必要性。如,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违法建设等执法检查,既是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也是确保正常生产秩序的得力举措。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检查也应有度,毕竟企业的主责主业是生产经营,如果各类“检查”接二连三、异常频繁,甚至有的检查纯属重复性检查、例行性检查,不仅对企业生产经营毫无实际意义,还容易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而执法检查坚持“无事不扰”原则,该合并的予以合并,该撤销的坚决撤销,做到一次检查解决若干问题,不仅会受到企业热烈欢迎,还能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何规范执法检查?从企业获得感出发,增强企业竞争力,相关部门需要聚焦企业“最需要”,提供全流程护航、全领域服务,着力打造营商“暖环境”。虽然各地具体要求不同,落实途径各异,但至少从实施程序上可以探索出一整套规范的、科学的方法论。如,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建立跨部门行政执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林业、农业、自然资源、水利等行政执法事项划转部门间的管执协同,推动行政执法从条块分割向整体协同转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把大量的精力用来重新梳理检查对象和检查事项,然后分类分级管理,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吃药”,做到减频次不减效力。如此一来,虽然政府部门麻烦一点,但企业会感到便利、舒心,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开展生产经营。近年来各地的实践也深刻表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即使各地区客观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本着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考虑,就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特点的有效办法与有益措施。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营商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关系到市场主体活力能否充分释放,更是影响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规范涉企检查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要把问题考虑得更透彻,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密,删除可有可无的“选择项”,做好科学实用的“必答题”,既为企业正常生产排忧解难,又为企业依法经营保驾护航,从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