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图文陷阱”动摇网购信任根基

  今年年初,湖北武汉的李珂在某店铺花13.9元下单了商品名称为“买3送3”的袜子套装,但收到货后只有3双袜子。客服解释,“买3送3”就是字面意思,一共发3双,不是额外再赠送3双……

  近年来,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在宣传商品时,经常以超低价作为营销噱头,消费者本以为得了实惠,收货后才发现被商家的“图文游戏”绕了进去,掉入了消费陷阱。若任由此类“套路”蔓延,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更将动摇电子商务发展的信任基石。

  商家玩弄文字游戏的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精准欺诈”。在虚拟交易环境中,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提供的图文信息判断商品属性。某些商家正是抓住这一特点,通过主图夸大宣传、详情页模糊表述、关键信息微小化等“合法化包装”,制造认知偏差。这种行径已超出合理营销范畴,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双重侵害。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前法律惩戒与平台监管尚未形成有效震慑,电商平台上的商品种类繁多、商家数量庞大,平台对商品描述的真实性审核多依赖算法,易被“图文”规避。

  治理网购中的“图文陷阱”需构建全链条防护网。监管部门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如要求关键商品信息必须用主体文字1/2以上字号标注;建立“欺诈话术词库”,对“买×送×”等易引发歧义的表述强制标注解释条款。电商平台需要升级审核算法,对主图与详情页的文字比例实施动态监测,将“小字免责”等内容纳入重点词库。同时,推动电商行业建立自律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建立“欺诈商家黑名单”共享机制,引导商家诚信经营。

  诚实守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的伦理原则,也是维持商业秩序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只有让每个“买3送3”的承诺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才能让消费者有收获,让经营者有口碑,从而以更优消费环境激发更大发展动能。